每年六月,玉林的空气中总飘着芒果香和准考证的油墨味。玉林高考志愿时间是场没有哨声的马拉松,从分数公布到提交确认,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专业名称,比三角函数还让人头晕。我们总在深夜刷新网页,生怕错过某个关键节点,其实志愿表的每个空格里,填的都是未来的形状。
分数线出来前的心理战
1.估分这件事像在雨里找伞,明明知道答案却总怀疑自己记错。我们把模拟志愿表改了十七八遍,985和211的标签在脑子里打架,最后发现能稳住的只有本省二本。
2.亲戚们突然都变成教育专家,三姑说会计好就业,六叔坚持必须学医。那些热烈讨论的饭局上,我们碗里的排骨渐渐凉了。
3.班主任在群里发的历年录取数据,被反复转发到家族群。红色标注的“冲稳保”三个字,在手机屏幕上亮得刺眼。
系统开放那天的网络卡顿
招生办官网的验证码永远看不清,刷新五次后终于登陆成功,发现心仪学校去年最低位次比我们分数高两分。收藏夹里躺着的备选方案突然变得面目可憎,隔壁房间传来父母压低声音的争执。
志愿草稿箱存着七个版本,从北上广到云贵川,从金融学到兽医专业。表姐发来的“冷门好专业”清单里,殡葬管理和国际政治排在一起,我们盯着屏幕笑出了眼泪。
专业选择里的认知偏差
1.以为计算机就是修电脑的,以为心理学能看透人心。招生简章上“培养复合型人才”的表述,在现实里可能是要学微积分的美术生。
2.生物工程实验室的白大褂很帅,但没人告诉我们试管要洗到凌晨三点。法律条文背起来像rap歌词,真正开庭时发现方言比法条更难懂。
3.那些“毕业就高薪”的承诺,往往藏在招生老师的第九页PPT里。真正值钱的不是专业名称,是把任何领域做到极致的能力。
确认按钮前的最后犹豫
修改权限关闭前两小时,我们突然想换掉排第三的师范院校。母亲欲言又止的眼神像台老式打印机,咔嗒咔嗒地把担忧印在空气里。表哥打来电话说某校宿舍没空调,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竟让整个志愿表开始晃动。
最终提交时发现,第一志愿还是七岁那年说过的“要当科学家”。只是具体专业从航天变成了食品检验,梦想缩了水,但总算没蒸发干净。
填志愿像在黄昏时分的十字路口抛硬币,每面都刻着不同的未来。那些失眠夜里的辗转反侧,那些被揉皱又展平的招生简章,最终会变成行李箱滚轮的声音。玉林的夏天年年相似,不同的是带着志愿表出发的我们,正在成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