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那么几天,家里电话响个不停,亲戚邻居轮番打听孩子分数,而真正挠头的其实是高考报名怎么选志愿这件事。填志愿像拆盲盒,有人拆出锦绣前程,有人拆出四年迷茫,今天我们聊聊怎么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。
分数刚过线就别硬冲热门学校
1. 分数线擦边的学校往往专业调剂风险大,可能被分到完全不了解的冷门专业
2. 省内二本院校的王牌专业,实际就业率常超过一本院校的边缘学科
3. 偏远地区的211院校保研名额,有时比发达城市普通一本更充裕
有个亲戚家孩子前年非要去北京某高校,结果被调剂到哲学系,现在每天在朋友圈发尼采语录。不如当初选本省师范院校的数学系,现在早该在重点中学实习了。
专业名字花哨的要当心
1. 带"国际"智能"大数据"前缀的专业,有些只是把老课程换了新包装
2. 新兴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没就业数据参考,可能成为教学实验的小白鼠
3. 传统专业里的"卓越工程师班"往往真有企业合作资源
去年遇到个考生,被某校"区块链金融创新实验班"吸引,入学发现要同时学编程和会计,现在天天在图书馆补高数。他室友报的普通金融学反而课程安排更合理。
城市比学校排名更重要
1. 实习机会多的城市,大二暑假就能进企业打杂积累经验
2. 校友资源集中的地区,毕业时师兄师姐内推成功率更高
3. 生活成本低的城市,每月生活费能省出考证报班费用
朋友女儿在成都读普通一本,大三就去腾讯成都分部实习,毕业直接转正。她同学在东北985,秋招时企业根本不去当地开宣讲会。
别让父母完全主导选择
1. 医生教师家庭容易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职业路径
2. 经商家长常高估经管类专业实际就业难度
3. 公务员家庭过分看重所谓"考公"
见过最可惜的案例,是钢琴十级的艺术生被父母逼着报会计,现在每次路过琴行都要站着听好久。四年足够让兴趣变成执念,也能把厌恶熬成痛苦。
提前批不是捷径是枷锁
1. 公费师范生违约要赔钱计入诚信档案
2. 军校警校体检复查淘汰率常超预期
3. 定向委培专业可能锁死职业发展路径
邻居儿子当年为免学费签了某油田定向协议,现在新能源行业兴起,想跳槽发现合同违约金抵得上三年工资。有些便宜占的时候轻松,吐出来的时候狼狈。
二本分数也有逆袭机会
1. 应用型本科的校企合作班真能推荐就业
2. 职业本科的技师证有时比普通本科文凭好用
3. 专升本成功率高的专业值得重点考虑
楼下理发店老板就是专科起步,后来专升本考进美院,现在开的工作室专接明星造型。学历是张门票,关键看进门后怎么表演。
别迷信考研率数据
1. 某些学校考研率高是因为就业太差被迫续命
2. 基础学科考研容易但跨专业就业更难
3. 理工科跟着导师做项目比死磕分数线更管用
认识个生物专业学姐,考研三次失败后去药厂当质检,发现同期进来的大专生工资和她一样。有些赛道不是靠延长读书时间就能超车的。
兴趣经不起现实消磨
1. 把游戏当兴趣的慎报计算机,编程和打游戏是两码事
2. 喜欢看小说的别轻易选中文,文学研究要啃大量文献
3. 爱吃美食的学食品科学,可能整天面对细菌培养皿
表弟当初为追星报影视编导,结果天天帮老师剪会议视频,现在提起爱豆就叹气。把爱好变成专业,就像把暗恋对象娶回家过日子。
冷门专业要查毕业生去向
1. 考古学不少人在拍卖行做鉴定师
2. 民族学毕业生搞文旅策划很吃香
3. 园艺专业转行做花艺师日入过千
大学同学学宗教学的,现在给影视公司当民俗顾问,参与过好几部爆款网剧。专业没有绝对好坏,就看能不能找到变现路径。
填志愿这事像给自己未来画地图,有人拿着别人的地图走自己的路,结果走进死胡同。
最好的选择不是分数最大化,而是让未来选项尽可能多的选择。那些纠结的夜晚,查过的资料,问过的前辈,最终都会变成某天突然庆幸的决定。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,只有是否愿意负责的选择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