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画着未来的形状,高考志愿导语怎么填好这件事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。有人觉得随便写写就行,有人捧着招生简章研究到半夜。我们站在这个岔路口,手里攥着的不只是钢笔,更像握着未来三年的通行证。
志愿表上那些空白格子,填进去的是分数,吐出来的是人生。
别急着下笔
1. 分数刚出来那几天最容易头脑发热。亲戚说金融赚钱就填金融,邻居说计算机热门就报计算机。我们得先把自己从各种声音里拔出来,找个安静地方对着成绩单发会儿呆。
2. 翻出去年高校录取线对照表没有用。每年题目难度不同,分数线会浮动。更靠谱的是看自己在全省的排名,这个数字比具体分数更说明问题。
3. 那些印着金字的宣传册子看看就好。食堂饭菜拍得再诱人,图书馆修得再气派,不如查查这个专业毕业生真实去向。
专业选择像试鞋
1. 光看专业名称会踩坑。"信息与计算科学"听着像计算机类,其实是数学专业披了件时髦外套;"医学工程"教治病救人,整天和医疗器械打交道。
2. 实在拿不准就去蹭课。现在很多大学开放网络公开课,花两小时听听专业课讲什么,比看一百篇就业报告管用。
3. 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。二十年前外语系挤破头,十年前土木工程火遍全国,现在轮到人工智能受追捧。等我们毕业时,谁知道风口往哪吹。
城市比想象的重要
1. 北上广深确实机会多,但四年通勤时间可能比学习时间还长。那些地铁末班车里的疲惫身影,说不定就是未来的我们。
2. 新一线城市正在弯道超车。杭州的电商、成都的游戏产业、武汉的光电子,有些领域已经超过老牌发达地区。
3. 偏远地区的985也是985。兰州大学的草业科学、吉林大学的车辆工程,这些专业在全国数一数二,录取线却比同类高校低一截。
导语要写出人味
1. 别抄网上的模板。招生老师看过成千上万份雷同的"立志"突然见到有人写"因为我妈说这个专业好找工作"觉得真实。
2. 适当暴露缺点没关系。说自己数学不好所以想学文科,比硬凑"文学的热爱"打动人,老师都看得出哪些是真心话。
3. 细节决定成败。与其写"观察植物"具体到"过校园里三十四种梧桐叶的形状变化"这种内容造不了假。
保底志愿不是摆设
1. 前几个志愿可以冲,中间几个必须稳。最怕全部填成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学校,最后掉档到根本没研究过的保底院校。
2. 独立学院转设要查清。有些学校名字看起来是重点大学分校,实际已经转成民办院校,学费贵好几倍。
3. 提前批不是保险箱。公费师范生、军校生这些特殊招生有附加条件,违约要赔钱,签协议前得想清楚。
现在电脑就在面前,志愿系统登录界面亮着。我们右手按着鼠标,左手压着写满备选学校的便签纸。
那些反复删改的志愿排序,其实是在给不同版本的自己投票。
有人选安稳,有人选冒险,没有标准答案。填完最后一行验证码的时候,记得对屏幕笑一笑——这张表格装不下整个人生,它只是青春的一个逗号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