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,总有一群人在志愿表上反复涂改,橡皮擦磨破了纸张。高考如何放弃志愿这个话题,听起来有点叛逆,但确实藏着许多过来人的血泪史。我们总被教育要努力争取,却很少有人教我们什么时候该放手。那些填错的志愿代码、冲高的院校选择、妥协的专业方向,后来都成了酒桌上的苦笑话题。
放弃不是失败,而是对人生更清醒的掌控
#当断则断的三种情形
1.分数线差太远还硬冲。明明成绩只够二本线,非要把所有志愿都填成985院校,这种自杀式填报除了浪费志愿名额,还会错过本该抓住的机会。有个复读三年的朋友,每年都固执地只填清华数学系。
2.被他人意志绑架的选择。父亲坚持要儿子继承诊所填医学院,而孩子看见血就头晕。这种志愿表交上去的时候,已经能预见大学四年的痛苦。
3.对专业存在严重误判。以为计算机专业就是打游戏,心理学能读心,土木工程毕业当包工头。直到开学发现要学复变函数、统计测量、结构力学时才傻眼。
#放弃的技术动作
1.提前批的撤退时机。艺术类考生最容易在这里栽跟头,专业合格证刚过线就敢报中央美院。其实提前批结果七月初就出,不影响后续录取,但很多人不知道能放弃。
2.平行志愿的保底策略。总有人把六个志愿都填成同一档次学校,像在赌场押大小。留两个实实在在的保底选项,晚上睡觉都踏实些。
3.征集志愿的捡漏哲学。常规录取结束后,那些没招满的学校和专业会公开补录。这时候就需要放下身段,把"一定要上本科"的执念换成"上岸再说"。
#心理层面的松绑
1.承认选择会犯错。十八岁的判断力本来就有限,那些看起来天塌地陷的错误,过几年再看不过是人生的小转弯。有毕业生工作五年后,才明白当年放弃的冷门专业现在多抢手。
2.给退路留有余地。转专业、修双学位、跨考研,现代高等教育早不是一考定终身。见过最戏剧的例子,是中文系学生通过慕课自学编程,毕业去了互联网大厂。
3.接受不完美的结果。被调剂到陌生专业不必如丧考妣,大学提供的可能性远超专业名称。哲学系毕业的电商运营,地质学转行的游戏策划,这样的跨界故事每天都在发生。
那些在志愿表前煎熬的夜晚,涂改液的味道混着夏夜燥热。后来才明白,高考填志愿像在迷雾中搭积木,放弃某些块才能让整体结构站稳。人生从不因一次选择而定型,倒是那些不懂放弃的固执,真的可能让人走好多弯路。志愿表交上去那刻,真正的成长才刚刚开始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