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围着一张表格发愁,那张表格叫高考志愿填报。高考志愿如何选择院校这件事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它不像买菜能讨价还价,也不像买衣服能七天无理由退货。我们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机会,把未来四年的青春押在几个代码组合上。有个老教师说过,填志愿就是第二次高考,只是这次考场在自家餐桌上。
院校选择本质上是在匹配三个维度:我们能考多少分,想去哪里生活,未来想成为什么人。
#地域因素比想象中更重要
1.北方人去广州读书可能会被回南天吓到,衣柜里的衣服半个月都干不了。有些南方同学第一次见到暖气片,差点当成艺术装置。气候差异带来的困扰会持续四年,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适应。
2.小城市来的孩子站在陆家嘴天桥上容易眩晕,北京五道口的过街天桥能挤掉半条命。大城市确实机会多,但竞争也更残酷,就像把淡水鱼突然扔进海里。
3.离家远近直接关系到春运抢票难度。有些家长每周都想来送红烧肉,有些同学巴不得逃到天涯海角。这个距离要拿捏得刚好,既能保持独立又不至于孤立无援。
#分数运用是门技术活
1.冲一冲的学校可以选那些往年录取线比我们分数高10分左右的,但要注意这些学校往往专业调剂风险大。有个学长冲进名校结果被分到哲学系,现在开火锅店挺成功。
2.保底院校要选真正有把握的,最好是历年录取线比我们分数低15分以上的。见过太多人把保底院校填成冲刺院校,最后掉档去复读的真实案例。
3.那些录取线刚好卡在我们分数段的学校最值得研究,这时候要比对近三年数据。某年有学校突然降了20分录取,因为新校区太偏没人报。
#专业与院校的博弈
1.普通学校的王牌专业可能比名校冷门专业更值得选。认识个在二本读麻醉学的,现在三甲医院工作,他那些读名校历史系的同学反而在考公务员。
2.如果实在不知道学什么,选综合性大学留足转专业余地。有个姑娘录取时被调剂到考古系,大二转到金融系,现在华尔街混得风生水起。
3.某些特殊行业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,比如电力系统、铁路系统直属院校。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进相关单位有天然优势,但转行会比较困难。
#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
1.宿舍有没有空调会导致四年生活质量天壤之别,武汉夏天的八人间宿舍能孵小鸡。食堂好不好吃关系着每月生活费开支,毕竟不能天天点外卖。
2.有些学校把大一新生放在郊区校区,大二才搬回本部。这种安排可能打乱所有社交计划,相当于读两年转校生。
3.官网公布的就业率可能包含继续深造和灵活就业,某校宣传95%就业率,细看发现其中30%是考研成功。最好能找到真实毕业生打听情况。
选择院校不是选最好的,而是选最适合的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填志愿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,就像我们去商场买鞋,光看品牌和价格不够,得亲自试穿才知道磨不磨脚。那些排名和分数线都是参考数据,真正要问的是:在这个地方生活四年后,我们会变成什么模样?是更开阔了还是更狭隘了,是更自信了还是更迷茫了?志愿表上的代码终究会变成教学楼前的落叶,图书馆的晨光,还有深夜宿舍的卧谈会。这些碎片拼起来,才是完整的大学记忆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