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朋友圈到处在转高考免费志愿卡的消息,搞得人心痒痒。说实在的,高考免费志愿卡哪些真正靠谱这事确实值得琢磨,毕竟填志愿这种人生大事能省则省,但也不能光图便宜踩了坑。市面上从教育局发的到培训机构送的,花样多得让人眼花。
#那些藏在角落的真福利
1.教育局官方发放的卡片往往最实在,虽然界面设计可能有点过时,但数据更新及时,录取分数线预测相对准确。缺点是需要带着准考证去指定地点领取,对住得远的孩子不太友好。
2.部分985高校自己推出的志愿卡其实含金量很高,特别是想报该校的,能看到专业级差(录取分数排序)、导师研究方向等内部数据。这类通常要关注学校招生办公众号才能找到领取入口。
3.三大通信运营商每年高考季推出的志愿卡容易被忽略,其实他们买通了教育数据公司的接口,查院校库时加载速度反而比某些收费软件快。记得要选带"合作"样的版本。
#小心这些甜蜜陷阱
1.培训机构所谓免费卡基本都要留手机号,接下来三个月会接到无数"一对一辅导"推销电话。有些更过分的会故意在推荐院校里掺几家合作院校,把民办学校排在211前面。
2.浏览器插件形式的志愿卡要格外警惕,去年就爆出过偷偷收集用户浏览记录的情况。真正好用的工具往往需要单独下载客户端,至少也得是正经小程序。
3.短视频平台突然走红的"AI志愿神器"是割韭菜,点进去要么要分享给三个群,要么得看满30分钟广告才能解锁完整功能。那些夸张的录取概率百分比看看就好。
#被低估的野路子资源
1.公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区藏龙卧虎,用读者证登录后能免费使用知网、维普的志愿填报文献库。虽然不如智能推荐直观,但对理解专业内涵特别有帮助。
2.豆瓣小组里某些已毕业学长整理的地域性志愿指南,比全国版数据更贴近实际。比如会告诉你某校宿舍有没有空调,哪个专业容易被调剂到新校区。
3.中国大学MOOC上某些招生办老师主讲的公开课,看似在讲专业介绍,实际上会透露今年预估的录取位次波动。这个诀窍很多人不知道。
最划算的免费卡往往是那些不带营销属性的公共服务产品,它们的存在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。这两天看到有个家长群在传某款志愿卡能"百分百不滑档"这种话听听就算了,真要这么神,教育局早该把它收编了。
填报志愿这事终究要靠自己拿主意,工具再智能也只是参考。那些真正好用的免费资源有个共同特点:不会拍着胸脯打包票,而是老老实实把历年数据摊开给你看。有些界面粗糙的老牌系统,反而比花里胡哨的新APP更经得起推敲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