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总有人问我高考报志愿怎么冲刺,分数出来了反而更焦虑。其实志愿填报和考试一样需要策略,只不过这次拼的是信息量和决断力。
填志愿不是开盲盒,冲稳保三档拉开梯度才能避免滑档的悲剧,这里聊聊怎么在最后关头把分数用到极致。
分数换算的玄机
1. 别被绝对分数迷惑,每年卷子难度不同。找到自己分数在全省的排名百分比,对比过去三年同样排名的考生去了哪些学校,这叫位次法。有位家长去年用这方法发现孩子分数够得上211,结果真录了。
2. 别只看最低录取线,要研究专业实录线。某大学计算机可能比投档线高20分,而冷门专业可能踩线就能进。有学生冲着名校去,调剂到哲学专业,开学一个月就后悔了。
3. 换算时留出余量,今年热门专业可能涨分。见过太多人拿着往年数据卡线填报,结果差1分掉到下一批次,这种失误最让人痛心。
城市与专业的博弈
1. 北上广深确实机会多,但二线省会也有隐形福利。成都杭州的互联网企业不比一线少,生活成本却低得多。亲戚家孩子在合肥读的211,毕业直接进本地半导体巨头,比北漂同学过得滋润。
2. 天坑专业(指就业困难的专业)慎入,除非家里有矿。生物化学这类需要读到博士才有出路,普通家庭孩子选会计、师范更稳妥。去年有个农村考生被调剂到材料学,现在天天在实验室刷试管。
3. 新兴专业要查课程表,有些挂着人工智能名头教的是皮毛。某校的大数据专业居然在学office操作,不如老老实实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。
冲院校的野路子
1. 提前批别放过,航海类、公费师范生这些特殊类型可能降分录取。认识个姑娘分数刚过一本线,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了985,现在快毕业了。
2. 独立学院转设的学校(原民办三本转公办)今年还会降分。浙江有所独立学院去年转公办后分数线涨了50分,今年可能还有漏可捡。
3. 中外合作办学分数通常低20分,但要看清楚文凭是否双认证。有学生花高价读的2+2项目,最后国外文凭不被教育部认可,考公都受限。
保底志愿的智慧
1. 至少要填两个绝对能上的志愿,最好选本省招生量大的学校。见过只填冲刺志愿的考生,结果征集志愿时只剩高收费专业可选。
2. 保底专业选实用性强的,会计、护理这类永远有饭吃。朋友女儿不听劝报了考古,现在在培训机构教历史,也算曲线救国。
3. 提前了解转专业政策,有些大学大一结束可以申请转专业。去年有学生踩着分数线进某校冷门专业,第二年成功转到计算机系。
截止前的临门一脚
1. 打印十份志愿表草稿,全家一起检查代码有没有填错。真有粗心鬼把1011填成1101,结果被调剂到完全不想去的专业。
2. 最后两小时别改志愿,服务器崩溃时哭都来不及。每年都有家长非要在截止前五分钟改顺序,结果提交失败的案例。
3. 保存好填报截图,查录取时能核对信息。遇到过学校误录的情况,有截图才能申诉。
填志愿这事没有标准答案,但用数据代替直觉,用理性战胜焦虑总不会错。分数已成定局,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每一分都物有所值,去往最适合自己的地方。记住没有绝对的好选择,只有不断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当初的选择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