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夏天风扇转得特别慢,志愿表上的铅笔印被手汗晕开一小块。
已填报高考志愿时间像道分水岭,把青春劈成两半——前半截是十二年的埋头奔跑,后半截突然变成需要自己掌舵的陌生海域。我们总在交表后才发现,原来最难的从来不是答题卡上的选择题。
志愿表是张过期作废的船票
1.截止日期前修改三十六次的人,和第一稿就咬定青山不松口的孩子,最终都站在同个码头。区别不过是有人行李箱塞满长辈的期待,有人兜里只揣着自己画的航海图。
2.总说平行志愿是安全绳,可绳子那头系着的可能是任意门。我们以为填的是学校代码,实际在给未来四年的悲欢离合编号。
3.凌晨三点刷新系统的体验像在拆盲盒,网页卡顿的瞬间能听见血管里秒针走动的声音。那些反复核对的专业组代号,后来都变成教学楼前被晒化的路标。
分数够得着的月亮都有阴影面
1.亲戚说冲名校时眼里闪着光,却没人告诉我们有些专业的实验室老鼠比学生多。录取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名,背面印着转专业失败者的眼泪。
2.北方孩子填南方院校总幻想椰林树影,真正报到那天才发现需要对抗的是回南天(南方潮湿天气)里发霉的被子。地域选择像开蚌取珠,得到珍珠的同时必须接受腥咸的蚌肉。
3.过来人建议把兴趣放第一位时,往往省略了后半句——当兴趣变成每天八点的早课,热爱也会长出蛀牙。
被高估的志愿填报仪式感
1.花三千块请的规划师其实在背百度百科,他们用概率学包装直觉,最终决策依然落在十七岁少年颤抖的签字笔尖。
2.传说中改变命运的三天,后来在记忆里缩成饭桌上的一句调侃。当年觉得天塌地陷的调剂通知,工作五年后才发现不过是简历的第三行。
3.真正重要的不是填报时间本身,而是我们在那个蝉鸣刺耳的下午,第一次学会为人生做减法。划掉某个选项时的决绝,比任何志愿策略都更像成人礼。
十年后同学聚会才懂,那些为志愿失眠的夜晚,珍贵的从来不是选对答案,而是我们曾如此郑重地对待自己。
填报系统关闭的刹那,成长的真正考题才刚刚开始——这次没有标准答案,甚至不再有人收卷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