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志愿填报指南就摊在桌上,我们盯着密密麻麻的院校代码和专业名称发呆。笔记本上如何填高考志愿这件事,从来不是简单的选择题。有人在草稿纸上画满星号,有人把分数线抄成五颜六色的表格,更多人是在深夜台灯下反复涂改着那些可能改变命运的数字组合。

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铅笔痕迹的深浅,而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准确程度
认识那个被分数掩盖的自己
1.分数公布后的第三天最适合自我审视。把手机扔进抽屉,对着镜子列出三个问题:做什么事会忘记吃饭?最讨厌别人夸我什么?愿意为哪个领域忍受重复劳动?
2.亲戚推荐的"专业清单"折成纸飞机。那些所谓就业率百分百的领域,可能正在我们毕业时变成人才挤挤的独木桥。
3.找到高中三年所有试卷的批改痕迹。数学大题总是步骤完整结果算错的人适合需要严谨逻辑的专业,作文分数飘忽不定的要慎重考虑新闻传播类。
院校选择的迷雾与微光
1.招生简章里藏着魔鬼细节。某大学"专业排名前十"指的是专科批次,所谓"校区四人寝"的照片拍摄于十年前。
2.城市基因会渗入专业血液。打算学影视制作的要去有影视基地的城市,农林专业最好避开市中心寸土寸金的高校。
3.给心仪院校的招生办打电话时,记得问两个奇怪问题:图书馆洗手间有没有纸巾?实验楼的锁门时间是几点?后勤管理的细节往往比宣传片真实。
专业名称背后的文字游戏
1."信息与计算科学"数学系的马甲,"环境科学"要下地干活。对照课程表比盯着专业名称靠谱,大一有多少节高数课能说明很多问题。
2.培养方案里"化课程"到时候再拼凑,"校企联合培养"意味着大四整年都在工厂实习。
3.专业介绍中"前景广阔"目前就业困难,"注重国际视野"暗示外教口音难以听懂,这是高校宣传的摩斯密码。
志愿表的排列组合艺术
1.前三个志愿应该像暗恋对象,够得着但需要踮脚。中间放两所名字拗口但专业扎实的学校保底,最后填个绝对不会去的院校防止掉档。
2.专业调剂选项打勾前,先去该校贴吧搜"差宿舍照片"分到冷门专业还能忍,住进八人间危楼会摧毁所有学习热情。
3.平行志愿不是平行宇宙,第二志愿录取的考生永远坐在开学典礼最后排。把最喜欢的学校放在它该在的位置,别玩心理战术。
那些过来人不会明说的事
1.转专业成功的学长通常隐瞒了他们重修的三门课。跨大类转专业难度堪比重新高考,不如在志愿表上多花三小时。
2.双学位宣传页从不注明上课时间。周末早八点的课堂会准时检验我们是真爱还是叶公好龙。
3.考研率高的专业往往就业率难看。教授们鼓励继续深造时,不会提起自己带的博士生当了六年助教。
志愿表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落笔。那些在笔记本上反复修改的痕迹,会变成四年后火车票上的目的地,变成寝室楼下的快递收货地址,变成简历第一行的烫金校徽。
填志愿的本质是把青春装订成不同版本的可能,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,只有足够认真的选择。当录取通知书真正到手时,记得把当初涂改无数的草稿纸夹进日记本——那是成年后第一个重大决策的原始档案,比任何教科书都值得保存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