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,每年六月总有一群孩子和家长围着一堆表格发愁,高考志愿如何征集成了比考试还让人头疼的问题。分数刚出来那会儿,亲戚朋友的电话能把你家座机打爆,有人建议冲名校,有人劝你选稳当的,其实最该听听自己心里那台生锈的收音机,滋滋啦啦放着什么频道。

分数不是用来跪拜的神像
1.那些比分数线高十分的纠结最没意思,压线进北大和稳进省重点本质上没区别。毕业证不会标注录取分数线,用人单位更关心你能把复印机修出几种故障。
2.低分段的焦虑往往更真实。二本线徘徊的孩子可以考虑外省院校,有些非热门城市藏着教学扎实的老牌学校,食堂阿姨打菜不抖勺也算隐藏福利。
3.超常发挥的别急着烧香还愿。比预期多考五十分反而容易栽跟头,突然把志愿全改成顶尖高校就像穿新鞋跑马拉松,磨出血泡才知道合脚最重要。
专业选择像试穿牛仔裤
1.金融计算机不是万能钥匙。十年前土木工程还是香饽饽,现在工地上的安全帽都落灰了。与其追着风口跑,不如找个能坐着吃饭的领域。
2.家族企业接班人要学工商管理?不如直接去仓库搬三个月货。书本里的SWOT分析(一种商业评估方法)比不上亲手摸过发霉的库存。
3.文理分科早就过时了。哲学系出来做产品经理的,比很多营销专业的更懂人性,关键看你怎么把苏格拉底问答法转化成用户调研话术。
征集志愿是场信息战
1.高校开放日比招生简章管用。宣传册上的樱花大道可能就三棵树,亲眼看看实验室设备是不是用透明胶缠着电线。
2.找在读生打听要有技巧。问"专业怎么样"得到官方回答,改成"在骂学校什么事"收获真实吐槽。
3.别被就业率数字忽悠。百分之九十六的就业可能包含继承家业和微商代理,具体问问毕业生去向单位的厕所有没有热水。
平行志愿不是平行宇宙
1.冲稳保策略适合胆子小的人。前两个志愿填梦想,中间三个填现实,最后两个填保底,这种排列组合像在超市排队结账总想换队伍。
2.专业调剂按钮慎重点。同意调剂可能从考古学调到材料化学,两门课唯一的共同点是都能在实验室煮泡面。
3.第二批征集别当救命稻草。剩下的专业不是冷门就是学费贵,和相亲市场最后半小时的情况差不多。
城市选择藏着蝴蝶效应
1.北上广深的光环会刺眼。四年挤地铁积累的经验,可能比不上三线城市图书馆的阅读量,但实习机会确实多几倍。
2.气候因素常被低估。北方孩子去南方读书要准备好和内裤发霉和解,就像南方同学见到暖气片会当成艺术品拍照。
3.家乡半径三百公里内有惊喜。很多省内院校和企业签了联合培养协议,这种隐形福利像外婆缝在衬衣内兜的应急钱。
父母参与度要精确调控
1.完全不管和全部包办都会后悔。理想的状况是他们负责查宿舍有没有独立卫浴,你来决定要不要学天体物理。
2.七大姑八大姨的建议要过滤。他们的认知可能停留在"邮电学院毕业就是邮递员"的年代,这种信息滞后堪比用收音机接收火星信号。
3.家庭会议别变成批斗会。当父亲开始回忆他当年没读成的军校,最好及时打断并询问WiFi密码。
《高考志愿如何征集》的本质是认识自己
填志愿表那几天会突然明白,选择困难不是因为选项太多,而是我们太少认真审视自己。那个喜欢拆闹钟的孩子可能适合机械工程,总在调解朋友矛盾的大概能成为好老师。
志愿表其实是张人生预览图,专业名称不过是标注风景的指示牌。分数带我们去某个站台,但决定看什么风景的永远是自己。
站在报考系统关闭前的小时里,忽然发现所有纠结都有点可爱。那些反复修改的志愿排序,那些查了又查的就业数据,最终都会沉淀为青春期的某个注脚。多年后回忆起来,当年以为决定命运的抉择,不过是人生长卷里淡淡的铅笔印,随时可以被新的故事覆盖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