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挠头,高考志愿怎么报班这档子事能把全家逼成战略指挥部。分数线像天气预报似的年年变,专业名字越来越像科幻片台词,我们手里那本志愿填报指南翻得比教材还勤快。

真正重要的不是分数能上什么学校,而是四年后我们会不会对着毕业证书后悔。
#别急着抄别人作业
1.亲戚家孩子去年进了金融系,不等于我们也要跟着填经济类。每个专业的课程表和就业实况差得远,会计天天对数字,市场营销满街跑,计算机熬夜写代码都是常态。
2.热门专业录取线每年波动最大,去年挤破头的人工智能,今年可能因为招生人数暴增反而容易进,但毕业时就业市场早就变了好几轮。
3.那些名字时髦的新专业要特别小心,比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听着高端,有些学校其实刚开两年,连教材都是拼凑的。
#城市比学校值得纠结
1.超一线城市实习机会确实多,但房租能吃掉半个生活费,二线城市某些特色专业反而有本地企业定向招聘。
2.南方人去东北读大学会发现,冬天下午四点天黑对作息影响很大,北方同学到广州可能被回南天吓到退学。
3.很多大学新校区建在荒郊野外,号称半小时到市中心,实际要转三趟公交,这种细节招生简章从来不说。
#分数线是个谜语
1.最低录取线是踩线进校的最后一名成绩,我们更该看专业平均分,某些学校会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打包招生。
2.提前批就像超市限时特惠,军校警校有体检测试,免费师范生要签服务协议,别光看见免学费就冲动。
3.二本院校的王牌专业可能比一本调剂专业强,有些应用型本科的实训设备比老牌大学还先进。
#专业冷知识
1.医学类要连读五年,法学考不过司法考试等于白读,建筑学要自费买模型材料,这些隐性成本很少有人提。
2.带"国际"二字的专业未必教外语,可能是为了多收学费,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查清楚毕业发几个证。
3.转专业没想象中容易,多数学校要求成绩排前10%,有些干脆不允许跨大类转。
报志愿像给自己未来画地图,别人说的捷径可能是死胡同,看起来绕远的路反而藏着惊喜。我们得在有限的选择里,找到那个既能安放理想,又能托住现实的位置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