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数刚下来那会儿总让人发懵,高考成绩怎么填报志愿这件事突然就砸到眼前了。我们可能翻烂了那本厚厚的志愿指南,却在专业名称和分数线里越看越迷糊。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玄乎,不过是把冷冰冰的数字变成未来三四年要待的地方而已。

别让分数成为唯一的尺子
1.分数够到名校边缘时很容易冲动,但那些听起来厉害的专业可能根本不适合我们。去年有个理科生非要去某985读哲学,开学三个月就哭着要复读。
2.分数线每年都会跳舞,去年热门专业今年可能爆冷。前年某校人工智能专业比计算机高20分,去年反而低了15分,这种过山车剧情每年都在上演。
3.压线进校未必是好事。有个朋友擦边进了某211,结果分到最冷门专业,转专业时发现全院前30%才有资格,而他的分数在班里垫底。
城市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
1.北上广深确实机会多,但武汉成都这些新一线城市正在冒头。有个学姐在长沙读大学,实习直接进了当地崛起的互联网公司,比北京同学少折腾三年房租。
2.偏远地区的985211性价比高,但要考虑交通成本。去年有考生去了兰州某高校,奶奶生病时回家要转三趟车,这种现实问题比排名实在得多。
3.气候饮食这些小事会变成大事。南方同学去东北读书的,第一个冬天就买了十支护手霜;有个沿海孩子去重庆读书,连续吃了两周火锅后开始想念清蒸鱼。
专业选择需要点想象力
1.别被专业名称骗了。有个读"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"的师兄,以为要学编程,结果天天在学图书馆分类法,这差距堪比买家秀和卖家秀。
2.冷门专业可能藏着惊喜。认识个学"茶学"的姑娘,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做茶饮新品开发,工资是当初嘲笑她专业的老同学两倍。
3.复合型专业往往更抗风险。比如"数学"比纯金融或纯数学就业面宽,疫情期间有个毕业生既去了投行,也拿到了大数据公司offer。
平行志愿不是乱填就行
1.前两个志愿可以冲,但第三个开始要稳。见过有人前三个全填清华北大复旦,结果直接滑到二本,这种操作堪比把所有钱押同一支股票。
2.专业调剂要慎重打勾。有考生被调剂到完全不了解的专业,开学发现要学解剖学,而他连杀鱼都不敢看,这种惊吓能免则免。
3.保底志愿要真正保得住。按往年分数线来看,最后一个志愿最好比自己的分数低15分以上,就像出门带伞,宁可多余也别淋雨。
家长的话要听但不必全听
1.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可能已经过时。现在还有家长觉得银行柜员是金饭碗,殊不知ATM都在批量下岗。
2.亲戚的"经验"能复制。表叔二十年前中专毕业当包工头发财,但现在工地招测量员都要本科文凭了。
3.自己的兴趣值得被认真对待。讨厌数字的人去学会计,可能四年都在及格线挣扎,而当初的"没前途"爱好说不定藏着谋生之道。
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潜规则
1.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省份录取线能差50分。有个广东考生发现自己的分数够不上本省211,却意外被外省更好的985录取了。
2.有些专业名称不同但课程相似。比如"媒体技术""艺术"可能用同样的教材,找工作时的区别还没泡面和方便面的区别大。
3.转专业没传说中那么难。认识个学生物工程的,大二转到计算机成功,关键是要提前修目标专业的课并考出高分。
填志愿是道多选题,没有标准答案。
我们手里的分数不过是张车票,能到达的站台很多,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去哪里,而不是别人觉得哪里热闹。三年后再回头看,会发现当年纠结的"最佳选择"不过是人生无数岔路口中的一个转弯而已。
这事儿说到底就像在陌生城市点菜,既不能全看菜单图片,也不能光听服务员推荐。把分数、兴趣、城市、专业这些材料炒成一盘适合自己的菜,糊了也不要紧,大学里多的是重新开火的机会。志愿表交上去那刻,真正的比赛才刚开始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