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问我广电高考志愿怎么填报,这事儿听着专业其实没那么玄乎。
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在志愿填报上特别灵验,我们今天就来唠唠那些藏在分数线背后的门道。家里有考生的一定遇到过这种纠结:分数刚过线该冲还是该稳?喜欢传媒但怕就业窄怎么办?别急,咱们慢慢拆解。
院校层次决定就业起跑线
1.提前批别随便放弃。中传浙传这些行业黄埔军校,对文化课要求反而比普通批低,很多孩子不知道这个信息差。
2.二本院校看城市比看排名实在。成都长沙这种传媒产业活跃的二线城市,实习机会可能比某些偏远211还多。
3.独立学院转设要查清楚。有些挂着名校前缀的学校实际已脱离母体,毕业证含金量打折扣。
专业名称里的文字游戏
1.广播电视编导可能教抖音运营,网络与新媒体反而在讲报纸排版。培养方案要翻到最后一页看课程表。
2.带“国际”二字的专业慎选。除非是中外合作办学有双学位,很多只是多几节英语课。
3.技术类专业比纯文科吃香。能学摄影就别学影视鉴赏,机器比笔杆子更容易找工作。
分数刚踩线的生存法则
1.冷门专业当跳板。先蹭进好学校,大二转专业比高考容易,很多学校转出广播电视学不设门槛。
2.新开专业有红利。首批毕业生就业数据漂亮,因为学校会重点扶持。
3.偏远地区211的传媒专业可能是宝藏。新疆大学新闻系在央媒的校友比某些省属重点还多。
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
1.设备投入要看学校家底。有些学校摄影棚还用着十年前的磁带机,这种硬件教不出4K剪辑技术。
2.校友资源集中在特定领域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承包了半个央视,浙江传媒学院出综艺导演。
3.双学位组合有奇效。法学+新闻能跑政法记者,经济学+传媒适合做财经主持人。
过来人的血泪经验
1.别被艺考机构忽悠。他们说“文化课300分就能上中传”指的是播音主持专业,编导类照样要550+。
2.电视台实习证明不值钱。真正有用的是作品集,哪怕是在快手拍过十万赞的短视频。
3.考研跨考要趁早。汉语言文学跨考新闻传播的成功率,比广播电视学内部竞争低得多。
填报工具使用误区
1.志愿卡智能推荐有偏好。某些机构会优先推送合作院校,自己手动查三年录取位次更靠谱。
2.分数线换算不能只看一年。2024年某校突然降30分,可能是当年新开了不受待见的专业方向。
3.征集志愿别乱填。补录进去的基本是没人报的冷门,不如复读或考研翻身。
三百六十行里传媒这行挺特殊,它不看你从哪所学校毕业,但很计较你会不会真本事。
填报志愿不是终点而是职业规划的起点,摄像机不会在意你的毕业证书颜色,只认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够不够毒。那些在宿舍拍vlog的孩子,可能比天天背理论的同学更早拿到offer。分数能决定我们走进哪个校门,但决定不了我们能走多远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