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,总有一群人在问哪里有高考志愿。分数出来了,手里攥着成绩单,眼睛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学校专业列表,心里却像被猫抓了一样乱。其实志愿就在我们手边,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太着急,反而看不清方向。这篇文章想聊聊那些藏着志愿答案的地方,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。
志愿从来不在别人的嘴里,而在我们自己的选择里。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,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,那些七嘴八舌的建议,最后往往让我们更迷茫。亲戚说金融好,邻居夸师范稳,网上又有人说计算机能赚大钱——这些声音像超市促销的喇叭,吵得人头疼。真正该做的,是找个安静的下午,把那些招生简章当小说一样慢慢翻。
有些家长特别喜欢研究大学排行榜,觉得排名高的学校就是好归宿。排名确实能反映一些问题,但更多时候它像超市货架上的价签,只能告诉你商品贵不贵,没法告诉你合不合口味。我们见过太多孩子冲着名校光环选了不喜欢的专业,四年过得像在蹲监狱。
选择学校时,分数线只是门票,专业才是我们要看的电影。
填报系统打开的那个瞬间,很多人手抖得像第一次拿筷子。其实系统里那些选项早就在我们生活里出现过。小时候拆闹钟被骂的,可能适合机械设计;总给朋友调解矛盾的,法律专业说不定正等着;连玩网游都知道研究装备搭配的,数据分析大概会玩得很开心。志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从我们骨子里长出来的。
总有人把志愿填报当成数学题,非要用各种公式算出最优解。但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,那些所谓的精准测算,最后可能还不如食堂阿姨打菜的手稳。与其纠结每分每毫,不如想想哪个城市的风让我们呼吸得更畅快,哪个专业的课本让我们翻开时不打哈欠。
志愿表提交前的那个晚上,很多人失眠得像等初恋回消息。其实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,填报的学校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焦虑多给半分。
真正决定我们去向的,不是那几行冰冷的代码,而是我们过去十二年的每一次好奇与坚持。那些在课桌上画过的涂鸦,在操场跑过的圈数,在深夜做过的习题,早就悄悄帮我们写好了答案。
关于高考志愿的故事永远说不完。有人去了远方发现水土不服,有人留在本地却闯出新天地,有人读了冷门专业反而赶上风口,有人追逐热门结果挤破了头。这些都不是运气好坏的问题,而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。志愿填报不是终点站,只是换乘大厅里的一块指示牌,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要去哪里,而不是跟着人群盲目奔跑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