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写写画画,把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命运交给几行代码。高考的顺序志愿是什么这个问题,像根刺扎在无数家庭心里。我们见过太多人因为没搞懂规则,把六百多分的卷子填成遗憾。
顺序志愿的本质是排队分糖,糖罐子有限,手快有手慢无无。那些以为把心仪学校放第一志愿就万事大吉的孩子,后来都在补习班复读教室相遇了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去年邻省有个考生高出录取线三十多分,六个志愿全滑档,问题就出在他没弄明白顺序志愿会放大每个选择的风险。
#录取规则里的弯弯绕绕
1.院校检索从第一志愿开始向下扫描,就像超市结账时突然开了新通道,排在队伍末尾的人总能更早发现机会。但高考没有黄牛代排,我们永远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跟自己盯上同一所学校。
2.投档线是条会咬人的虚线。总有人觉得超过去年分数线十分就稳了,却忘了今年题目简单整体分数上浮,更没想到那所学校突然缩减了招生名额。去年有所学校计算机专业录取位次突然前移两千名,就因为某企业宣布在该校设立专项奖学金。
3.专业服从调剂像把双刃剑。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孩子里,有人四年后跨考研究生成功逆袭,也有人天天在实验室对着不喜欢的试剂发呆。有个女孩被调剂到畜牧专业,现在成了宠物殡葬行业创始人,她说这是命运开过最成功的玩笑。
#填报策略的人间真实
1.冲稳保三件套早就不够用了。现在要准备五档预案:冲刺梦校、正常发挥、小失误、大失常、以及用来兜底的保底院校。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准备两套完全不同的志愿表,等成绩公布当天根据排名临时组装。
2.城市和专业经常打架。想去北京读二流院校还是去省会读王牌专业,这种选择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个男生放弃211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,现在在某大厂带团队,他当年就看准了那座城市互联网企业的聚集效应。
3.家长和孩子的博弈永不停歇。医学世家出身的艺术生,最终在志愿表上妥协填了临床医学,开学三个月后退学重考。这种事每年都在发生,只是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会成为故事主角。
#那些年踩过的坑
征集志愿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残羹冷炙。总有人觉得等正常批次结束还能捡漏,但现实是缺额专业不是边疆地区就是学费惊人的中外合作项目。去年某985院校在征集志愿时放出的专业,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德语基础。
专业名称的文字游戏防不胜防。生物医学工程不是当医生的,信息与计算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隔着一个银河系。最离谱的是某校把采矿工程包装成"地下空间开发"真有考生以为是研究地铁建设的。
分数线会骗人但位次不会。过分关注分数容易忽略关键信息,某年上海交大在某个省份录取分突然降了二十分,其实是新增了贫困专项计划。有位家长研究了三年录取位次变化,成功帮孩子卡线进入心仪专业。
志愿表上每个空格都是人生岔路口,但没有哪条路能决定全部风景。我们见过太多阴差阳错变成最美相遇的故事,也见过精打细算后的怅然若失。填报技巧固然重要,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明白:十八岁的选择不过是漫长人生中某个清晨做的决定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