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夏天特别热,电风扇转得再快也吹不散填报志愿时的焦虑。第一次报高考志愿时间像个突然闯入生活的陌生客人,我们还没学会怎么跟它相处,就被推着往前走了。桌上铺满各校招生简章,铅笔在志愿表上改了又擦,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至今想起来还会心头一紧。
真正重要的不是填表的那个瞬间,而是之前三百天里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
#关于选择的温度计
1.父母总说金融计算机好就业,但摸到美术颜料就心跳加速的感觉骗不了人。那些在课本角落偷偷画的涂鸦,或许比月考排名更能说明我们是谁。
2.班主任抽屉里藏着往年录取数据,可没人能告诉我们,当兴趣和现实像两条岔路时该怎么选。分数线是冷的,但手心里攥着的梦想会发烫。
3.总有几个同学早早定下目标,他们的坚定让人羡慕。更多人在课间挤在走廊上,互相问着"你报哪里"一群等待被认领的小动物。
#藏在分数背后的事
招生简章里不会写的是,有些专业听着光鲜,实际要啃的砖头课本能堆成城墙。我们以为选的是未来四年的教室,其实是选择成为某种颜色的人。
去年毕业的学长回来说,他那个"冷门"专业现在全班都在抢着考研。市场变得比青春期的心情还快,没人能保证今天的热门明天不会凉。
亲戚们递过来的建议带着饭桌上的油烟味,他们记得的是二十年前的职场。饭桌那头飘来的"我认识某领导"往往在录取结果公布后自动失效。
#七月下午的蝴蝶效应
那个随意勾选的"调剂"可能让两个人的人生彻底对调。我们以为在填志愿表,实际是在给平行宇宙的无数个自己分配剧本。
总有人后来发现,当年最纠结的两个选项其实殊途同归。真正塑造我们的,是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怎么对待那四年。
总说选择大于努力,但那些把冷门专业读成心头好的人,他们眼里有光的样子让人相信:人生是张可以反复涂抹的画布,志愿表不过是第一笔
那年贴在墙上的志愿草稿早已泛黄,当时觉得天大的事,现在想来不过是成长必经的驿站。填报志愿教会我们的,或许不是如何做出完美选择,而是明白每个选择都有其重量与可能。那些在志愿表上落笔的犹豫与决绝,后来都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珍贵线索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