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,总有一群人在纸上涂涂改改写满数字,那些数字组合起来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高考志愿。高考报志愿要参考什么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能让人失眠三天。我们站在人生岔路口扔骰子,骰子却粘着分数线、专业目录和长辈的期待。
真正重要的不是分数能去多远,而是那个地方能不能让我们眼睛里持续有光
向左走是兴趣,向右走是饭碗
1.翻开专业目录像拆盲盒,包装精美的未必适合自己。有人看见金融两眼放光,有人盯着代码就手痒,生物实验室的气味能让某些人兴奋得像发现新大陆。那些在课本空白处画漫画的,或许该看看数字媒体专业。
2.长辈说会计稳定,邻居夸教师体面,但每天早起睁眼就抗拒的事情,很难撑过四年晨跑打卡般的早课。有个姑娘非要去学考古,现在整天在黄土堆里笑得像捡了宝。
3.冷门专业藏着意想不到的彩蛋。有个专业叫"葡萄与葡萄酒工程"这个的现在在宁夏酒庄里当品酒师。有些专业名字听着像魔法学院课程,比如"保护"。
分数线是条会变色的蛇
1.去年够得着的学校,今年可能突然蹿高几十分。有位学长擦边进了某211,第二年该校分数线暴涨,他说自己像搭上末班车。查三年分数线比算命靠谱,那条波浪线藏着大小年规律。
2.压线进校可能被调剂到奇怪专业。有人冲着"计算机"去,结果被分到"管理与信息系统"课程表里全是图书分类法。保专业还是冲学校,这是个问题。
3.二批志愿别随便填,真有人在这里翻盘。某个被一本抛弃的考生,在二批志愿里发现某校新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,现在成了算法工程师。
那座城市会偷走四年青春
1.北方暖气与南方回南天的较量。东北同学第一次见识蟑螂会飞,广东人看见初雪兴奋得忘了上课。气候差异能改变生活品质,过敏性鼻炎患者去杨柳絮满天飞的城市要三思。
2.小城来的学生站在陆家嘴天桥发抖,不是冷是晕眩。超一线城市有看不完的展览,也有付不起的房租。成都茶馆里的盖碗茶,苏州评弹的琵琶声,都是课本里尝不到的味道。
3.实习机会藏在城市基因里。学影视的去横店比去兰州方便,搞金融的在浦东找实习,走两步就能撞见证券公司。某些二线城市悄悄建起科技产业园,待遇不比一线差。
那些藏在官网角落的真相
1.就业报告里"灵活就业"四个字值得玩味。某校宣传毕业生遍布世界500强,细看发现是劳务派遣岗位。有学校把考研成功算就业率,考上本校研究生的特别多。
2.转专业政策像开盲盒。有的学校大一结束随便转,有的要求专业前三名。听说过最离谱的是转入专业要交五万培养费,后来学生集体抗议才取消。
3.宿舍照片可能是十年前的。某新生报到发现寝室没空调,校长说"心静自然凉"食堂饭菜好不好吃,看学生自发组织的"最难以下咽菜品评选"有多热闹。
关于未来的蝴蝶效应
1.考研率高的专业未必适合就业。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八成学生考研,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岗位已经饱和。而某个二本院校的护理专业,毕业生被三甲医院抢着要。
2.专业名字相似但出路迥异。"电子信息工程""科学与技术"听着像双胞胎,实际一个偏硬件一个搞材料。有学生冲着"",结果学的是机场地勤管理。
3.校友资源是隐形的翅膀。某政法大学毕业生在律所面试时,发现七个面试官有五个是校友。农业院校出来的在种子公司容易遇上学长,医药代表喜欢招同校师妹。
志愿表填完那天,我们交出去的不仅是几张纸,还有未来一千多个日夜的可能性。
参考再多数据也抵不过内心微弱但固执的声音,那些在深夜反复浮现的念头,往往比所有专家建议都诚实。没有完美的选择,只有不断靠近理想的自己,填志愿不过是漫长旅程中换乘站台的广播提示音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