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那么几天,无数家庭围着电脑屏幕发愁,高考志愿填报这事儿比考试还让人头疼。这时候总有人问高考志愿软件什么好用,好像装个APP就能一键解决人生难题。其实工具再好也只是工具,关键看我们怎么用。今天聊几款真正帮得上忙的软件,顺便说说那些容易踩的坑。
别指望软件替我们做决定,但好工具确实能少走弯路
数据准不准是生死线
1.某款标榜实时更新的软件,去年把民办院校标注成985分校,害得有人拿着能上211的分数报了野鸡大学。查数据别偷懒,教育局官网和阳光高考平台永远是最准的。
2.有个冷门功能很实用:能显示近三年专业录取位次波动曲线。某医学院临床医学去年突然涨了三千位次,没这功能根本发现不了异常。
3.警惕那些吹嘘"内部渠道数据"付费功能。去年曝出有软件把各省考试院公开数据包装成VIP专享,其实官网都能免费下载。
操作体验藏着小心思
1.界面花里胡哨的不一定好用。某大厂出的志愿软件,每次点进去都要先看五秒动画,查个分数线得像闯关。
2.真正省时间的细节在智能填充。输入模考成绩后,能自动匹配相似分数段案例的才算合格,手动翻页查往届录取结果的早该淘汰了。
3.有个小众软件做得挺聪明,把"冲稳保"院校用不同颜色标出来,还能自己调比例。比那些只会机械推荐"录取概率98%"强多了。
付费功能值不值
1.398元的专家一对一服务可能只是大学生兼职。见过最离谱的,所谓"十年经验导师"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都分不清。
2.某些软件的智能推荐算法简直像玄学。有人输入全省前五百名的成绩,推荐列表里居然出现三本院校,后来发现是收了学校推广费。
3.倒是有个9块9的查专业功能挺良心,能看这个专业在哪些院校是重点学科,哪些院校纯粹是凑数开设的。
最贵的未必最好,适合的才最重要
容易被忽略的隐藏功能
1.好软件应该能标记备选方案。遇到过系统崩溃导致数据清空的情况,没本地保存的哭都来不及。
2.真正专业的会标注"级差"不同专业间的分数差),这个对压线考生特别重要。某年有考生以为稳进某校,结果被调剂到完全不想学的专业。
3.有个细节很暖心:输入近视度数会提醒避开裸眼视力要求的专业,这种人性化设计比天花乱坠的广告实在多了。
手机端和电脑端的差别
1.在电脑上能导出PDF的软件更靠谱,打印出来和家里人商量方便。纯手机端的截图容易漏信息。
2.平板上体验最好的那款,手写批注功能意外地实用。老一辈喜欢在打印稿上画圈圈点点,电子版也能满足这个习惯。
3.小心那些手机端强制开启定位的,美其名曰"本地院校"是想卖地理位置给培训机构。
关于高考志愿软件什么好用这件事,说到底还是得自己多上心。工具再智能也替代不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,数据再全面也比不上实地去看看校园。那些真正好用的软件,往往安静地做好辅助工作,不会吹嘘能包办人生选择。填志愿这几天,不妨把软件当地图用,路线还得自己选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