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泸州的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,但比天气更让人焦躁的是填报志愿这件大事。泸州高考志愿哪个好这个问题,估计每个刚放下笔的考生都在心里翻来覆去琢磨。我们这群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,既想抓住外面的世界,又舍不得家门口的热闹,这种拉扯感我太懂了。
泸州孩子选志愿的核心矛盾,在于如何平衡本地资源与外出发展的机会成本。
本地高校的烟火气
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室里永远飘着消毒水味儿,但实习时能直接进附属医院跟门诊。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机床的轰鸣声能盖过下课铃,可校企合作名单里有老窖和重工。四川警察学院的训练场晒脱皮,不过省内公安系统招聘会上师兄师姐会偷偷塞小抄。
省内外选择困难症
成都理工大学的测绘仪比教学楼还高,重庆邮电大学的代码课作业能熬通宵。武汉大学樱花树下背单词确实浪漫,但每个月回泸州的车票钱够买半年奶茶。兰州大学的骆驼雕像很可爱,可西北风刮起来比沱江边的冬天刺骨十倍。
专业选择的现实魔幻
口腔医学专业在私立诊所的起薪能买下半平米江景房,汉语言文学考教师编的竞争比菜市场抢特价排骨还激烈。计算机专业说出去挺唬人,实际可能天天和产品经理吵架。考古专业听着像电视剧,真干这行得习惯在荒郊野岭喂蚊子。
家庭因素的隐形博弈
家里开诊所的非要学医继承血压计,开厂子的觉得工商管理听着就吉利。亲戚在教育局的反复强调师范稳定,隔壁考上公务员的姐姐成了行走的广告牌。但真正熬夜刷题的是我们自己,未来几十年干那行的也是我们自己。
信息收集的民间智慧
教育局官网的录取数据像天书,抖音上自称专家的连泸州有几所本科都说不清。班主任推荐的"稳妥志愿"藏着升学率KPI,学长学姐吹嘘的专业或许早就就业饱和。最靠谱的反倒是去心仪学校食堂蹭饭,和在校生聊半小时比看十份简介管用。
沱江的水天天流,我们的选择却只有这一次。志愿表上的代码背后是不同的人生剧本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是否合适。泸州这座城的包容性在于,无论我们选择远方还是留守,回来时总能闻到熟悉的酒香。填志愿这事就像吃火锅,别人说再多毛肚该涮几秒,最终筷子还是握在自己手里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