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放下笔走出考场,那种混合着解脱和迷茫的感觉特别真实。高考完有什么志愿选择这个问题,像夏天午后突然砸下来的雨点,让人猝不及防又必须面对。分数还没出来,但脑子里已经开始跑马灯似的闪各种可能性,有些专业名字听着就让人犯迷糊,有些学校光看简介就心跳加速。
真正重要的不是选所谓热门专业,而是找到能让我们眼睛发亮的领域
#当分数悬在半空时
1.分数特别高的那群人反而容易纠结。清北复交的光环太耀眼,但进去可能被各路学霸碾压。有个去年考上top2的学长说,开学典礼上听到周围人高中竞赛奖项能凑成扑克牌,默默把自我介绍里的"毕业生"了回去。
2.卡在重本线边缘的处境最微妙。省内普通一本和省外211经常让人犹豫到失眠。南方同学可能没见识过东北高校冬天零下二十度的壮观,北方孩子也想象不到广东宿舍里蟑螂能长到拇指大。
3.刚过本科线的选择像在玩扫雷。有些民办院校的学费贵得让人怀疑多报了个零,而专科里的铁路、电力这些定向培养专业,毕业时可能比普通本科还抢手。
#专业迷宫里的路标
1.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突然都成了职场专家。"学会计越老越吃香""三十五岁失业"声音通常会同时出现,他们永远能举出某个远房亲戚的成功案例。
2.招生简章里那些"培养复合型人才"的描述,翻译过来可能是"学点但都不精"生物工程不是每天穿着白大褂搞基因编辑,市场营销也不全是头脑风暴想广告语。
3.去年有个学姐把志愿表前五个全填了心理学,实习时发现要处理大量抑郁症病例,现在改行做烘焙反而更快乐。兴趣和职业的差距有时候比想象中更大。
#城市选择的隐藏剧情
1.北京上海的资源确实多,但四年的房租和外卖能掏空普通家庭的钱包。有同学计算过,在二线城市省下的生活费够买台顶配游戏本外加十几次短途旅行。
2.西南地区高校的宿舍可能没空调,但上课路上能看见雪山。海滨城市的校园很美,直到台风天发现整个宿舍楼都在漏水。
3.小城市读书的寂寞感在大三达到顶峰,当朋友圈里都是音乐节和艺术展,我们可能正在研究校门口哪家麻辣烫能免费续粉。
#那些没人明说的规则
1.转专业政策写得像法律条文,实际成功率往往取决于当年教务处老师的心情。有学长靠连续三十天去办公室"偶遇"成功转系,更多人发现想转的热门专业根本不放名额。
2.双学位听着厉害,但周末上课会让人失去整个大学阶段的懒觉。辅修证书在求职时可能只换来HR礼貌性的点头。
3.校企合作班经常是学费更贵的代名词,企业导师一学期露脸两次,第二次是来收简历的。
#奇怪的冷知识
1.农业大学里真的有人在研究怎么让西瓜长成方形,航空航天专业的未必能修好家里冰箱。
2.地质系学生暑假可能在内蒙草原数石头,中文系期末考要背诵《文心雕龙》全文。
3.医学院的白色制服穿起来很帅,直到发现要连着穿五年且越洗越黄。
志愿表交上去那一刻,其实没人能百分百确定这个选择是否正确。后来我们会发现,当年纠结万分的985和211区别,在工作三年后变得无关紧要;以为选错的专业,可能阴差阳错打开了意想不到的人生副本。
填报志愿像是往湖心扔石子,涟漪最终会扩散到我们看不见的远方。那些在招生咨询会上问不出的答案,时间都会慢慢告诉我们,只不过回应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