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写写画画,把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命运压缩成几十个方格子。高考报考填报志愿怎么填这件事,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毕竟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亲手给自己的人生画路线图。那些密密麻麻的院校代码和专业名称,像极了超市货架上贴着价签的商品,只是这次我们买的不是零食饮料,而是自己的青春时光。

分数是最诚实的谈判筹码
分数刚出来那几天总有人欢喜有人愁,但别急着把成绩单折成纸飞机。我们得学会用这个数字和全世界讨价还价,就像菜市场里捏着二十块钱盘算能买几斤排骨的老阿姨。往年录取线要翻来覆去地看,不是看个大概就行,得拿着放大镜找那些踩着线录取的案例。有个土办法是把近三年数据打印出来贴在墙上,拿彩色笔圈出和自己分数上下浮动十分的范围,看着看着就会浮现出几个常客院校。
专业冷热程度比天气预报还难捉摸,前年挤破头的热门,今年可能门可罗雀。有个读考古的朋友说他们全班都是被调剂过来的,结果毕业时反而因为专业小众全找到了对口工作。
与其追着所谓的热门专业跑,不如找个能让自己眼睛发光的领域,毕竟往后三四十年都要吃这碗饭。亲戚朋友的建议要听,但别全信,他们可能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就业认知里。
城市选择藏着很多小心思。北上广深固然好,但有些新一线城市给外地学生发钱这事知道的人不多。有个在成都读书的同学每月能领八百块人才补贴,四年下来省了台笔记本电脑钱。要留意那些有产业集聚的城市,学计算机的去杭州,搞汽车的去长春,这种天然优势毕业后就变成实习机会。小城市的二本和大城市的专科之间犹豫时,建议选后者,城市自带的眼界加成比学历差异值钱。
平行志愿的玩法像在玩俄罗斯方块。前两个格子可以放跳起来才能够着的梦想,中间塞稳妥能接住我们的保底选项,最后务必留个绝对能托底的。有家长非要把所有志愿都填成冲一冲的学校,这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使劲晃篮子。专业服从调剂是个双刃剑,用好了能多件防弹衣,用不好可能被发配到完全陌生的领域。填不愿意去的专业不如空着,复读都比读个痛苦四年的专业强。
那些招生简章里的小字比购物网站的条款还重要。有的学校转专业容易得像换食堂窗口,有的严格到要年级前三名。宿舍有没有空调,图书馆几点关门,这些细节日后都会变成大事。给招生办打电话别害羞,他们态度越好说明学校越缺生源。有条件的话,七月填完志愿不妨亲自去学校门口转悠,和遛弯的大学生搭讪得到的情报比官网还真实。
录取通知书到手前都别拆封文具店买的复读教材。这段时间可以琢磨点实用的,比如怎么把军训服穿得不那么像芹菜,宿舍床帘选什么颜色遮光效果好。志愿填报只是人生无数选择中的一个,它重要但没那么可怕。
我们终将去往该去的地方,遇见注定要遇见的人,高考志愿不过是这场漫长相遇的最初引线。
站在此刻回望填报志愿的那些日子,会发现当时纠结的很多问题后来都变得无关紧要。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从来不是某个单一选择,而是选择之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决定。填志愿像在黑暗森林里打手电筒,虽然照不了太远,但足够看清下一步该往哪走。那些被我们郑重写下的学校代码,最终都会变成某年夏天记忆里的特殊密码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