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涂涂画画,把未来四年的命运压缩成几十个方格。高考志愿按什么比例填这个问题,像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,有人用冲稳保的老套路,有人玩心跳全填985,我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事儿。

志愿表本质是概率游戏,比例分配决定了风险系数
那些号称黄金分割的公式看看就好,没人能保证冲的学校今年突然降分,也没人料到保底院校专业会爆冷门。有个复读三年的前辈说,他每年都用不同比例填报,结果发现录取线波动比他的策略变化还大。倒是隔壁班那个随手填满一本院校的姑娘,莫名其妙被第三志愿录取了。
冲的院校别超过三成
1.分数线往上摸20分算合理区间,再高就纯属浪费志愿格。有年某重点大学土木工程突然断档,比往年低50分录取,但这种奇迹十年难遇。
2.专业调剂选项要慎勾。冲院校往往要服从分配,可能被塞进冷门专业。认识个同学冲进名校哲学系,现在天天在图书馆自学计算机。
3.地域因素要考虑清楚。为冲学校跑去偏远地区,实习机会少得可怜,大四找工作还得回老家租房。
稳的部分占半壁江山
1.对照近三年录取线,自己的分数能卡在中游最稳妥。有个窍门是看该校在本省投放名额变化,突然扩招的往往分会降。
2.别迷信所谓王牌专业。很多学校为招揽生源会把普通专业包装成特色方向,实际师资和就业都很一般。
3.二梯队城市的中等院校有时性价比更高。同样分数在省会上普通一本,在地级市可能拿到奖学金和实验班资格。
保底要真能托住底
1.至少留两个志愿低于预期30分。去年有考生自信过头,保底院校只填了降10分的,结果滑档到征集志愿。
2.民办院校和中外合作项目要看清楚学费。有人被5万8的学年费吓退复读,其实很多民办校有丰厚助学金。
3.提前批别随便放弃。免费师范生或定向医学生虽然要签协议,对家境普通的孩子反而是条出路。
专业顺序比学校顺序更关键。同一所学校里,把最喜欢的专业放前面,就算分数够高也不会被调剂到讨厌的专业。某学姐分够金融却填在第三志愿,结果被第一志愿的市场营销录取,至今耿耿于怀。
地域因素正在重新洗牌
以前大家挤破头要去北上广,现在新一线城市给出落户补贴,某些专业在当地反而更好就业。有个在杭州读物联网的师兄,毕业就被海康威视要走,同期去北京念书的还在为房租发愁。
别太依赖那些志愿辅助软件,它们的数据更新总有延迟。去年有个软件显示某校会计学录取线580,实际却涨到602,害得考生六个平行志愿全落空。多翻翻学校官网,招生办电话该打就打。
家庭意见听听就好
父母那套"师范医生公务员"经典套餐未必适合现在。见过太多人听从家长建议报了安稳专业,结果大学四年过得像高三续集,毕业后转行又得从头再来。
复读不应该是保底选项。计算时间成本要精确到月,有人觉得"大不了重来"第二年题型改革,分数反而降了。除非真的发挥失常,否则慎选这条路。
分数刚过线要会捡漏
关注新开设专业和首次招生的分校,这些往往分数虚低。前年某985大学新成立的微电子学院,录取线比主校区同类专业低40多分,毕业证却一模一样。
提前批和普通批要形成组合拳。艺术生小张文化课刚过线,用提前批保底美院,普通批冲刺综合类大学,最后被江南大学设计系录取,比纯艺术路线多了跨学科机会。
征集志愿不是救命稻草
掉到征集志愿阶段,好专业早被抢光。有位考生非计算机不读,结果征集时只剩生物工程和材料化学,硬着头皮选了后者,大三还在自学编程。
走读生选项别轻易放弃。某些本市院校对走读生降分录取,其实宿舍紧张的专业,走读生大二就能申请住校,相当于变相低分入学。
高考志愿填报没有完美公式,最合理的比例是既有仰望星空的勇气,又有脚踏实地的预案。那些看似精确到小数点的策略,终究抵不过招生办的电脑随机那一下点击。我们做的无非是在既定规则里,把可能性编织得更符合自己的形状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