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蝉鸣声里藏着键盘敲击声,隔壁邻居家电视音量调得很低,茶几上那本被翻烂的《招生计划》第37页折了个角。高考挑志愿时间总是这样,带着铅笔屑的味道和空调房里轻微的焦虑感,像老式挂钟的钟摆在分数线和理想之间来回摆动。

志愿表是张会呼吸的纸
1.那个被荧光笔涂得斑驳的院校代码,可能比初恋更让人辗转反侧。我们常常在深夜三点突然坐起来,想着要不要把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调换位置,这种纠结比数学压轴题更消耗草稿纸。
2.亲戚们突然都变成教育专家,他们用菜市场讲价的热情推荐"稳一稳"保底学校,而班主任藏在镜片后的目光总在暗示再冲一冲。这时候需要记住,志愿填报系统密码只有我们自己知道。
3.去年有个考生把全部志愿填成考古学,因为他觉得这个专业听起来像冒险电影。后来他在陕西某个遗址挖陶片时特别快乐,虽然他妈妈至今提起这事还会皱眉。
分数线是条会变形的蛇
1.各校往年的录取排名像被施了魔法,明明去年580分能进的专业,今年突然集体长高十几分。我们得学会看三年走势图,就像看股票K线图,只不过这次押上的是未来四年。
2.招生办老师说话都像天气预报,永远带着"大约"""的免责声明。有位戴眼镜的学姐偷偷告诉我,她们学校实际录取线往往比宣传线低两分,因为要留出调剂空间。
3.真正可怕的不是分数不够,是那些压线进档的同学。他们总在开学后发现自己的分数刚好是全班最低分,这种微妙的心理落差会持续到第一次期末考试。
专业名称是场文字游戏
1.金融工程和金融学隔着五个数学分析,生物医学工程其实在工科院系。我们得翻培养方案才知道,某些听着浪漫的专业天天对着仪器做重复实验。
2.有个学长选了"管理"以为能当图书馆管理员,结果每天都在写代码。他现在的工位摆着本《MySQL从入门到放弃》,书脊裂成三截。
3.那些名称里带"国际"的专业,可能只是多了两门双语课。而叫做"班"的班级,真实含义是周末也要补课。
城市选择是道隐形考题
1.东北某高校的南方学生,第一次见识暖气片时激动地拍了半小时视频。地域差异不只是气候问题,还关系到实习机会和食堂辣度。
2.北京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其实是清华的戏称,上海某个自称"哈佛"学校周边房租确实很哈佛。我们容易被城市光环晃花眼,忘记看宿舍有没有独立卫浴。
3.在兰州读书的杭州姑娘,花了半年才适应牛肉面里没有醋。她说每次想家就去黄河边看落日,因为水流的朝向和钱塘江相反。
平行志愿像俄罗斯方块
1.前三个志愿通常是用来做梦的,中间五个是理性分析的结果,最后两个填着妈妈同事女儿推荐的学校。这种结构本身没什么问题,只要别把最想去的学校藏在第六志愿。
2.梯度设置是门玄学,有人用五分一档,有人按十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