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总有人问我,高考志愿选好了吗怎么填这件事到底该怎么下手。其实填志愿就像在超市挑酸奶,看着都差不多,但有人喜欢浓稠的老酸奶,有人偏爱带果粒的风味款。我们站在货架前犹豫不决的样子,和对着志愿填报系统发呆的模样简直一模一样。

分数出来后的三种人
1. 分数超出预期的同学容易陷入选择困难,重点大学冷门专业和普通大学王牌专业之间反复横跳。有个亲戚家孩子去年比预估高了三十分,全家连夜把志愿书翻烂了七遍。
2. 成绩刚好卡在往年分数线的人最煎熬。去年见过有个考生把十所学校去年的录取线做成折线图,每天对着 sunrise 祈祷今年别出现大小年现象(某校录取分数忽高忽低)。
3. 发挥失常的群体往往最果断。邻居家女儿去年直接放弃本科批,转头研究起专科里的三二分段培养(专科读三年直升本科读两年),现在已经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了。
专业选择的五个误区
1. 盲目跟风热门专业特别危险。五年前土木工程分数线能比肩计算机,现在很多院校这个专业已经降到了二本线,市场饱和速度比我们想象中快得多。
2. 完全忽视学科特性会吃大亏。有文科生冲着高薪报金融,结果大一半学期都在和微积分搏斗,转专业时发现绩点不够门槛。
3. 过分依赖性格测试也不靠谱。某测评说我适合当程序员,但实际写代码两小时就开始对着屏幕发呆,这种测试连我喜欢喝奶茶都没测出来。
4. 家长包办容易埋雷。见过最夸张的是父母替孩子选了会计,开学后发现孩子有严重数字恐惧症,看到财务报表就手抖。
5. 只看名称不看课程设置绝对会后悔。有个朋友报了"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"以为是搞大数据,结果学的全是图书馆分类法。
城市选择的隐藏法则
1. 超一线城市未必是优选。北京某211的王牌专业毕业生,现在和六个同事合租在五环外,工资三分之一交给房东。
2. 新一线城市藏着不少机会。成都杭州这些地方的互联网公司分部,给的薪资能达到总部的八成,生活成本却低得多。
3. 省内读书的便利常被低估。有个学姐在邻省读书,每次换季都要邮寄几十斤衣服,毕业时光快递费就花了半个月生活费。
4. 气候适应度很重要。南方同学去东北读书,第一年冬天买了五件羽绒服轮流穿,说感觉自己像移动的棉被。
填报技术的六个细节
1. 冲稳保的梯度要拉开。去年有人把六个志愿全填成冲刺院校,结果滑档到征集志愿,最后去了学费翻倍的中外合作办学。
2. 专业级差(不同专业间的分数差异)要研究透。有考生以为第二志愿专业能保底,结果该校专业间分差高达十五分。
3. 服从调剂是把双刃剑。认识个姑娘被调剂到考古学,现在成了网红讲解员,但更多人被调剂到完全不了解的领域。
4. 招生章程比分数线更重要。某校突然把单科成绩要求从90分提到120分,不看章程的考生白白浪费一个志愿名额。
5. 提前批不是救命稻草。军事院校体检淘汰率常超七成,公费师范生违约要赔的钱够开家奶茶店。
6. 志愿顺序影响录取概率。平行志愿下把最想去的放后面,可能在前面的学校就被截胡了。
那些过来人的血泪史
大三的学长说他最后悔没查专业的主干课程,现在每天和生物化学搏斗,而他的理想是当编剧。毕业五年的表姐吐槽,当年觉得名字高大上的"国际经济与贸易"实际工作是在外贸公司跟单,和想象中的华尔街相差十万八千里。还有个复读生分享,去年非某校不报结果落榜,今年放宽选择反而去了更好的学校。
特殊情况的应对方案
艺术生要注意小分限制,去年有考生专业成绩全省前十,却因英语差两分被退档。体育特长生得搞清楚院校是真招运动员,还是借这个名义降分录取。农村专项计划的资格认定经常在最后关头出问题,材料最好多备三份。少数民族预科班看似多读一年很亏,但有人靠这个曲线进入了原本分数不够的专业。
信息的甄别与获取
教育局官网的数据比任何辅导机构都可靠,但得学会用网页时光机看往年信息。高校开放日问在读生比问招生老师实在,去年有人直接要到了专业内部就业统计表。贴吧里的"学长说"辩证看待,可能遇到毕业十年的远古校友,专业早就改得面目全非。
心理建设的必要准备
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刻起,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。在寝室夜谈时发现同学都是调剂来的,上课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同,实习时觉得行业正在衰落,这些都很正常。没有完美的志愿,就像没有完美的人生,填志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,那些所谓"错"的路,走着走着可能就遇见意料之外的风景。
志愿表提交前的那晚总会失眠,想着某个选项改动会不会改变人生轨迹。其实无论选择哪条路,都会看见不一样的云彩和荆棘。我们手里握着的不是决定命运的判笔,而是一张允许试错的通行证,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,那些反复涂改的草稿,终将成为青春里最生动的注脚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