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,总有一群上海小囡要面对那张薄薄的志愿表发愁。上海高考报考志愿怎么填这件事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填好了能少走十年弯路,填砸了可能连家门口的便利店都懒得要我们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张能改变命运的表格,怎么涂才能涂出个锦绣前程。
分数不是全部,但没分数寸步难行
1.分数段决定了我们能摸到的天花板。上海特有的分段表要翻烂,去年580分能进复旦经管,今年可能只够得上华师大心理学。别急着把第一志愿写成清北复交,先看看模考成绩离这些学校的门槛还差几道大题。
2.绝对分数不如相对排名靠谱。今年数学难易程度会让分数线上蹿下跳,但全市排名波动相对稳定。找到自己在区里的位置,比盯着总分更能预判录取可能。
3.加分政策要吃到尽。少数民族、烈士子女这些特殊照顾别浪费,但也别把宝全押在这上面。去年有个同学算上加分能摸到交大,结果加分政策突然调整,最后掉到第三志愿。
专业选择是场持久战
1.热门专业四年后可能凉透。前些年金融火到冒烟,现在券商裁员裁得比理发店还勤快。人工智能看着风光,等我们毕业时说不定已经产能过剩。选专业要像买股票,得看五年后的发展潜力。
2.性格比兴趣更重要。喜欢打游戏和能学计算机是两码事,数学不及格却报金融系纯属找罪受。做个职业性格测试比看专业介绍更管用,有些专业听着光鲜,实际干起来完全不是那回事。
3.家里没矿慎选基础学科。物理化学这些专业不是不能报,但要做好继续深造的准备。本科毕业直接找工作的话,可能发现岗位还没校门口奶茶店多。
地域因素比想象中重要
1.上海本地高校的隐形福利。实习机会多到挑花眼,大二就能去陆家嘴金融机构打杂。外地同学寒暑假抢票时,我们坐个地铁就能回家蹭饭。
2.长三角地区性价比高。南京杭州高校质量不差,录取线通常比同档次上海学校低十分左右。毕业后想回上海发展,这些学校的文凭完全够用。
3.北方高校要三思。干燥气候和集体澡堂不是谁都能适应,更别说有些企业招聘时存在地域偏好。除非铁了心要去北京发展,不然为个211名头跑那么远未必划算。
志愿表上的排列组合
1.冲稳保不是随便说说。前两个志愿可以做梦,中间三个要靠谱,最后两个必须保底。有个同学非复旦不读,六个志愿全填复旦不同专业,结果掉档到专科,现在还在复读。
2.专业调剂按钮慎点。愿意调剂可能被塞进冷门专业,拒绝调剂又可能直接滑档。最稳妥的是把可接受的专业填满六个,给学校少点自由发挥的空间。
3.中外合作办学藏陷阱。有些项目看着高大上,实际文凭和本部不一样,学费还贵得吓人。要问清楚毕业证上会不会注明合作办学,用人单位对这些细节门儿清。
过来人的血泪经验
1.招生简章要逐字研读。某高校把""不转专业写进章程,结果真有人信了"原则"打破。等想转专业时才发现,前面排着三百多个同样想法的同学。
2.实地考察胜过千张照片。有学校官网图书馆照片是P的,实际藏书还没校门口书店多。挑个周末去目标学校转转,食堂饭菜和宿舍空调会告诉我们真相。
3.学长学姐的话要打折听。混得好的愿意分享,不如意的很少发声。听到"我们这个专业特别好就业",记得问清楚就业质量和平均薪资。
被多数人忽略的细节
1.校区位置影响生活质量。有些学校的新校区在荒郊野外,进趟城比出国还麻烦。市中心老校区可能设施陈旧,但实习兼职机会多出好几倍。
2.转专业难度天差地别。有的学校大一结束随便转,有的要专业前三名才有资格。填报前打听清楚,别把希望寄托在入学后换赛道上。
3.双学位没有宣传的香。很多同学冲着双学位报某校,真读起来发现两个专业课程撞车,最后只能放弃一个,白交的学费够买两百杯奶茶。
填志愿这事像在解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,我们手里握着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。
最适合的志愿不是分数最大化利用,而是让未来四年的自己不会在深夜辗转反侧的选择。
那些看似光鲜的学校名称和热门专业,未必能带来想象中的快乐,反倒是与自身特质契合的普通选择,常常会开出意外的花朵。志愿表交上去的那一刻,真正的成长才刚刚开始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