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志愿这事儿吧,跟吃自助餐似的,40个格子摆在那儿,有人挑花了眼,有人乱塞一通。高考40个志愿怎么分这个题目,其实藏着很多门道。我们总怕填少了吃亏,填多了又怕浪费,今天就唠唠怎么把这40个坑填出花儿来。
志愿分层的核心逻辑是让分数发挥最大价值
冲稳保的老套路谁都懂,但具体操作起来容易手抖。冲的学校别光看最低录取线,去看看专业线更实在。去年有个学生非某校计算机不读,结果压线进校却被调剂到考古系,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。
冲的区间控制在8-12个比较合适
1.选3-4所梦里才敢想的学校,录取线比我们分数高15分左右的
2.再选4-6所踮脚能够着的,分数线高5-10分的
3.最后留2-3所高3分以内的,这种最容易捡漏
专业选择比学校更重要。某985的王牌专业毕业生,往往比普通专业的清北学生更好找工作。有个真实案例:去年两个分数相同的学生,一个去了末流985的冷门专业,另一个选择211的顶尖专业,毕业时后者薪资高了40%。
中间段20-25个志愿要像盖房子那样搭结构
1.8-10所分数线匹配的学校,重点挑有专业优势的
2.6-8所分数线略低的,选城市位置好的
3.剩下的放些特殊类型招生,比如中外合作办学
保底志愿经常被忽视,但恰恰最重要。见过太多学生前面填得太浪,最后滑档到专科。保底要分三级:
- 5所比预估分数低15分以上的学校
- 3所低20-30分的省内院校
- 2所绝对能托底的学校,比如往年征集志愿的
地域因素不能忽略。同样的分数,在偏远地区能上211,在北上广可能只够普通一本。有个内蒙古的学生,分数够本省211,但执意要去上海读二本,四年后靠着实习经历直接进了投行。
专业调剂是个双刃剑。某学生分数刚够南开大学,勾了服从调剂,结果被分到哲学系。现在考研三次没上岸,天天在辅导机构代课。如果对专业有执念,建议前15个志愿可以不服从调剂。
冷门专业藏着机会
1.殡葬管理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100%
2.茶学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超普通专业30%
3.动物医学专业创业成功率最高
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,可以多关注这些学校:军校、公费师范生、定向医学生。河南有个农村考生,选择免费医学生项目,现在县医院工作,比在大城市挣扎的同学过得滋润。
填报系统有讲究。把最想去的放前面,别看都是平行志愿,实际操作中某些学校会优先录取把他们放第一志愿的考生。去年有考生把北大放第40志愿,当然不会被录取。
别被大学排名忽悠
1.某些排名靠前的学校部分专业很水
2.行业类院校的专业实力经常被低估
3.新建的校区和老校区资源差距很大
提前批不是保险箱。有人以为提前批不录不影响本科批,结果被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,连反悔的机会都没有。除非特别中意,否则提前批不要随便填。
二次志愿填报要盯紧。每年都有学校临时新增招生计划,去年厦门大学在补录时降了12分。建议留5个志愿空白,等第一次投档线出来再补填。
父母的建议要过滤
1.他们那代的就业环境和现在完全不同
2.对新兴行业认知可能滞后十年
3.容易受亲戚朋友片面经验影响
有个细节很多人不注意:看看学校转专业政策。某浙江考生压线进校后发现,想转专业必须考到前5%,而另一所学校前30%就能转。
中外合作项目要算经济账。4年下来多花20-30万很正常,如果未来不打算出国,这笔投资回报率可能还不如国内普通专业。当然家里有矿的另当别论。
特殊类型招生别错过
1.高校专项计划能降30分录取
2.国家专项计划名额经常用不完
3.高水平艺术团对文化课要求较低
职业规划要前置。想考公务员就多选法学、中文、计算机;想进央企重点关注电力、石油类院校;打算留学优先选985和知名211。
别把志愿表当许愿池
见过最离谱的志愿表:前39个全是清华北大不同专业,最后随便填了个三本。这种自杀式填法除了感动自己没任何意义。理性分析比盲目赌博重要得多。
学校官网比招生简章靠谱。简章上写的四人间,可能到校发现是六人间;宣传的保研率20%,往往包含各种定向计划。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最实在。
大类招生要小心。某些学校把冷门专业打包进实验班,大二分流时才发现好专业早就内定完了。有个学生被"信息大类",最后分到了图书馆学。
同分段学校这样选
1.理工科看实验室设备和校企合作
2.文科看教授知名度和学术会议
3.艺术类看校友资源和行业口碑
调剂志愿也有技巧。如果非某个学校不上,可以把该校所有专业从热到冷全填上,最后勾选服从调剂,这样至少能保证进校门。
复读不是世界末日。有个广东考生第一年只能上二本,复读后考上中山大学。但复读成功的关键在于清楚知道上次败在哪里,而不是盲目再来一年。
录取期间保持通讯畅通
1.有些学校会电话确认是否就读
2.征集志愿的时间窗口可能只有几小时
3.录取通知书邮寄地址要写能有人签收的
专业的真实情况要打听。知乎、贴吧能找到在校生吐槽,比招生宣传真实十倍。有个学生看了学校宣传片填报,入学后发现宣传的游泳池根本不存在。
40个志愿的黄金分割法
冲12个,稳20个,保8个,这个比例经过多年验证比较合理。重点是把每个区间再细分层次,形成梯度防御体系。
填志愿是门遗憾的艺术,没有完美方案。我们能做到的,是在分数限定范围内,找到最适合的那条路。
人生真正的考场从来不在纸上,而在于我们如何把每个选择都变成成长的台阶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