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抓耳挠腮,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学校和专业代码发呆。高考怎么填志愿省内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能让人失眠三天。我们这群过来人最懂那种手心冒汗的感觉,今天就和正在经历这个阶段的同学们聊聊,怎么把那张志愿表填出花来。
真正的好志愿不是分数最大化,而是让未来四年活得不像受刑
翻烂那本招生指南之前
1. 打印本省近三年录取分数线,别光看去年数据。有些学校会突然涨分,就像你永远猜不透食堂阿姨的手为什么突然不抖了。把波动超过15分的学校用荧光笔画出来,这些属于高风险选项。
2. 把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建议写在便签上,然后贴到冰箱上。亲戚们总说"我同事家孩子"的故事,但没人知道那个孩子现在是不是在宿舍哭着想复读。
3. 准备三支不同颜色的笔。红色写冲一冲的学校,蓝色写稳得住的,黑色写肯定能上的。别笑,这个方法救过无数个在截止日期前崩溃的考生。
省内上学的隐藏关卡
1. 离家四十公里和四百公里的学校是两种人生。周五晚上能回家喝汤还是只能在视频里看老妈炫耀新煲的汤,这个细节比专业排名实在得多。
2. 查查校门口的地铁规划。有些学校宣传册上的"交通便利"指的是校门口有摩的师傅常年驻守,这个情报要去贴吧找毕业两三年的学长套话。
3. 本省企业对本地高校的谜之偏爱是个潜规则。HR们可能说不清211和985的区别,但绝对记得住本省那几个老牌院校的江湖地位。
专业选择防坑指南
1. 把专业名称里的""创新"智能"词自动替换成"普通"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永远仅供参考,专业的炫酷前缀多半是招生办的即兴创作。
2. 上教务处网站查这个专业大四的课表。如果全是"就业指导"创业实训"课程,说明这个专业可能连老师都不知道该教什么。
3. 找该专业大三学生要教材目录。翻开看看是2015年出版的还是去年新编的,这比听招生老师吹两小时更有说服力。
分数线玩的魔术戏法
1. 注意"院校专业组"这个新把戏。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打包出售是近几年高校的常规操作,就像超市的捆绑促销,不想要的也得硬着头皮买。
2. 省内二本院校的"实验班"可能是换壳游戏。去年叫"班"前年叫"创新班,课程设置和普通班区别大概就像奶茶店的四季春和茉莉绿茶。
3. 录取线末尾同分考生怎么筛?这个玄学问题的答案可能在招生办老师的咖啡杯里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语文成绩高的通常占便宜。
填报系统的实战技巧
1. 提前半小时登录系统。去年有人的志愿是在网吧断电前一秒提交成功的,这个惊险故事不值得借鉴。
2. 专业调剂按钮不是魔鬼。比起滑档去读完全没听说过的学校,不如在自己挑的学校里接受一点小意外。
3. 最后检查时重点看专业代码。有人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填成计算机应用技术,这两个专业的差距大概相当于厨子和美食家的距离。
那些纠结到凌晨三点的夜晚终究会过去,我们填写的不仅是志愿表,更是给未来四年生活写的第一份说明书。
在电脑前按下确认键的那一刻,要记得没有任何选择能定义整个人生,大学只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个起点。带着这份不完美但真实的志愿表往前走吧,毕竟连招生办的老师当年可能也填错过志愿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