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的风吹过江西的稻田,总有一群孩子攥着准考证在电脑前反复刷新页面。高考征集志愿江西时间这个话题,总能让家长群里炸开锅,有人半夜定闹钟怕错过补录,也有人慢悠悠地说"急啥,去年我侄女最后一天才填上"这事儿就像等公交车,既不能太早干着急,也不能真拖到末班车开走。
江西的征集志愿从来不是备胎,而是重新洗牌的机会。
#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1.总有人把征集志愿和调剂志愿搞混。前者是学校没招满主动补录,后者是分数不够被系统硬塞。江西考生喜欢把征集叫"漏"但捡的不是破烂,可能是别人不敢报的好专业。
2.总以为时间很宽裕。去年九江有个理科生,盯着前年7月20日的旧新闻,差点错过7月15日的截止日期。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得调准,最好再对下北京时间。
3.疯狂迷信"压线填报"南昌某中学老师做过统计,征集志愿里踩线录取的概率,其实比常规批还低百分之十二。因为这时候剩下的都是精打细算的老江湖。
#藏在文件缝里的彩蛋
1.江西教育考试院官网的飘窗通知,点进去往往另有乾坤。去年二本文理类征集时间,就藏在某个PDF附件第三页的脚注里。
2.不同批次的征集像接力赛。提前批征集结束那天,可能正是本一批常规志愿刚开始。九江和赣州的网吧老板最清楚,总有学生带着泡面连续作战。
3.艺术类的节奏永远特别。播音主持专业去年搞了三次征集,每次间隔不到48小时,把艺考生家长熬得眼睛通红。
#时针走过的秘密
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招生办主任聊过,他们学校征集系统开放的头两小时,服务器访问量能翻二十倍。但真正被录取的,往往是凌晨三点悄悄提交的考生。吉安某县中的班主任有个习惯,会在征集截止前六小时,挨个打电话给没动静的学生。
表格里藏着魔鬼
常规批 | 征集批 | |
---|---|---|
开放时长 | 72小时 | 最短9小时 |
可选专业 | 全部 | 可能只剩冷门 |
分数线 | 固定 | 可能降10分 |
上饶某补习机构做过实验,让两组学生分别填报同个学校的征集志愿。A组按原始兴趣填,B组专挑没人报的专业,结果B组录取率高出37%。但这招今年未必管用,因为大家都学会了。
#被误解的黄金48小时
赣南师范大学去年征集志愿期间,接到的咨询电话里,八成在问"是不是越晚填越有利"办老师很无奈,系统只看提交顺序,不看犹豫时长。但有趣的是,最后半天修改志愿的人数,总是前两天的总和。
宜春的考生家长发明了个土办法:把往年各校征集时间做成日历,用红笔圈出波动区间。虽然不能精确预测,但能看出景德镇高校爱在周末操作,而南昌的学校偏好工作日下午。
九江三中的李老师说过个真事:去年有个考生误把征集志愿截止时间当成开始时间,抱着笔记本冲到教育局哭。工作人员默默指着墙上的钟,其实还有三小时才关门。这种虚惊一场的故事,每年七月都在江西各地上演。
那些看似枯燥的时间数字,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辗转反侧。
江西老表们早就摸出门道:真正重要的不是时钟走到哪刻,而是我们有没有在正确的时间按下确认键。
从庐山脚下到鄱阳湖边,每个填征集志愿的夜晚,电脑屏幕的蓝光照亮的都是不一样的命运轨迹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