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天总有群人在纸上画圈圈,画着画着就把自己未来四年框进去了。高考报志愿怎么飘这个问题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往大了说能影响人生轨迹,往小了说不过就是填几张表格。但那些被墨水浸透的格子,确实藏着我们和命运讨价还价的全部筹码。
真正的好志愿不是分数够得着的最高处,而是摔下来也有软垫接住的地方
#分数这件事
1.分数像过季水果,看着光鲜但保质期短。很多人抱着分数册当圣经,却忘了同样的分数在不同年份能买到不同的未来。去年够得着211的分数,今年可能刚摸到一本线,这种波动比股市还难预测。
2.分数线是条会游泳的蛇。盯着往年录取线看太久容易产生幻觉,有人非某校不报结果滑档,有人随手填的保底校反而成了黑马。把分数换算成省排名更靠谱,毕竟高校招的是人不是数字。
3.压线进校像走钢丝。擦着最低录取线被录取的,往往分到最冷门专业。我们总说先进大门再转专业,但转专业成功的概率和食堂阿姨手不抖的概率差不多。
#城市迷雾
1.北上广深不是标准答案。大城市确实机会多,但有些专业在二线城市反而能吃到行业红利。比如石油类专业在东北某些城市,实习就能进老牌国企。
2.小城大学的隐藏福利。分数相同的两所学校,偏远地区的可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,而发达城市的同类院校还在为扩建校区发愁。图书馆藏书量比地铁线路数更值得关注。
3.回家距离要算成本。坐高铁三小时和坐火车三十小时是两种大学生活,前者周末能回家吃妈妈炖的汤,后者连换季衣服都得靠快递解决。
#专业迷宫
1.热门专业会降温。十年前土木工程还是香饽饽,现在毕业生在工地数钢筋。人工智能今天被疯抢,等我们毕业时可能满街都是调参侠(调整算法参数的技术员)。
2.冷门专业有暗门。古生物专业全国每年毕业不到五十人,这些人根本不用找工作,工作会举着牌子在毕业典礼门口等他们。
3.专业名字会骗人。信息资源管理听着像搞大数据,实际可能在学档案分类;生物医学工程不是当医生,天天和医疗设备打交道。
#填报技术活
1.冲稳保要拉开档次。冲的学校要有10%可能性,稳的学校要有80%把握,保底校要确保即使发挥失常也能接住。三个档位分数建议间隔15分以上。
2.服从调剂是双刃剑。勾选后可能被分到奇葩专业,不勾又可能直接滑档。有个折中办法是把接受的专业挑出来单独填,剩下的宁可不要。
3.志愿表要留修改痕迹。纸质填报时别写得太工整,适当涂改几处反而显得真实。电子填报要记得截屏,系统崩溃时这些图能救急。
#家长角色
1.父母的经验会过期。他们那代人包分配工作,现在连985高校都有灵活就业率。但父母的社会资源扫描能力确实比我们强,某些行业内幕他们更清楚。
2.家庭经济要摊开说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可能是普通专业十倍,艺术类院校的耗材费能吃掉半年生活费。有些梦想需要全家一起勒裤腰带。
3.代际审美差异要调和。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可能还是医生教师公务员,但元宇宙架构师这种新兴职业他们完全没概念。拿行业报告比吵架有用。
那些天我们反复涂改的志愿表,后来都变成行李箱上的托运标签。
填报时觉得在决定命运,回头看不过是选了个故事的开头方式。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,只有让选择变正确的我们。四年后发现,当年纠结的985还是211,不如宿舍楼下那家开了四年的烧烤摊重要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