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总有人问22年高考志愿怎么选的,其实这事儿说难也不难,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把那些弯弯绕绕捋明白。分数刚出来那会儿,家里七大姑八大姨都能给你整出十八套方案,但真正适合自己的路,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。
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
1.冲稳保的老套路永远不过时。前两个志愿可以大胆点,中间填和自己分数匹配的学校,最后务必留两所绝对能托底的。见过太多人前面全填梦想院校,结果滑档到专科的惨剧。
2.平行志愿的玩法要吃透。每个批次里的学校是平等关系,但录取时还是按填报顺序来的。把最想去的放前面,就算分数够后面的学校,系统也会优先检索前面的。
3.专业调剂按钮慎重点。勾上可能被分到冷门专业,不勾又可能直接滑档。建议先查查目标院校最差专业是什么,能接受再打钩。
城市和专业的天平往哪斜
1.一线城市二流学校还是二三线一本?前者实习机会多,后者可能保研更容易。有个亲戚家孩子去了兰州某985,大厂校招时发现面试官都是校友。
2.兴趣和饭碗怎么平衡。特别喜欢某个专业但就业差,可以考虑双学位或者辅修。现在很多学校允许大二转专业,前提是成绩要够好。
3.新兴专业要留个心眼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这些听着光鲜,但有些学校师资设备根本跟不上,课程设置还是十年前的老一套。
那些容易踩的坑
1.招生章程比简章重要。里面有单科成绩要求、体检标准等关键信息。去年有个理科生报了某高校建筑系,录取后才发现需要加试素描。
2.专业名称相似但差别大。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完全两码事,前者偏医疗器械,后者搞发酵制药。最好找在读学生问问真实课程表。
3.独立学院转设问题要搞清楚。很多独立学院正在转设为纯民办,毕业证含金量可能受影响,学费倒是年年涨。
数据比感觉更可靠
1.别光看最低录取线。那是踩线进去的幸运儿,稳妥起见要看平均分。有些专业最高分和最低分能差出50多分。
2.排名换算有讲究。今年600分和去年600分的含金量不同,最好查省考试院发布的分数段统计表。
3.征集志愿别放弃。正常批次没录上还有补录机会,虽然剩的都是冷门专业,但好歹能保住本科文凭。
家里人的话听几分
1.父母眼里的好工作可能已经过时。银行、教师确实稳定,但35岁辞职开奶茶店的银行柜员也不是没有。
2.过来人的经验要辩证听。五年前的就业形势和现在完全不同,表哥说计算机饱和了,结果他毕业那年算法岗起薪又涨了。
3.家庭资源要用在刀刃上。如果家里在某个行业有门路,选相关专业确实能少走弯路,但别勉强自己硬啃不喜欢的领域。
《
志愿表交上去前要做三件事:查一遍院校代码有没有填错,给招生办打电话确认特殊要求,把最终版本拍个照留底》
填志愿这事没有标准答案,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。分数高的有选择困难症,分数刚过线的反而容易破罐破摔。其实无论去了哪所学校,最后都会发现真正决定未来的,是这四年里图书馆的灯光和凌晨三点的电脑屏幕。那张录取通知书不是终点站,而是新故事的开始章节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