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,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挠头抓耳,琢磨着如何报考志愿高考。分数出来了反而更焦虑,填志愿比考试还让人睡不着觉。我们这群过来人最懂那种纠结,今天干脆把那些弯弯绕绕摊开聊聊。
分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
1.分数刚过线别急着庆祝,压线生最容易滑档。那些往年录取线擦边的学校,今年可能突然涨分,留点余地总没错。
2.分数高的反而容易吃亏。有人非名校不去,结果六个志愿全填同一档次,掉档了才后悔没填保底学校。
3.分数一般的要学会找漏。某些专业在外省招不满,或者新开的冷门方向,录取线会比本校常规专业低二三十分。
城市和专业总要图一样
1.金融法律这些吃地域饭的专业,尽量选北上广深。小城市的实习机会少得可怜,毕业时才发现简历比不过大城市学生。
2.工科生可以适当牺牲城市。像土木机械这类专业,兰州大学的实验室设备可能比上海某些二本院校更齐全。
3.医学类要重点看附属医院水平。那些挂着"医科大学"头但附属医院排名靠后的,实习时连像样的病例都见不着。
别被名字忽悠了
1."信息与计算科学"数学系,"医学工程"的是医疗器械,专业名称和实际课程可能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2.打着"班"旗号的多收几万学费,有些只是多几节外教课。真要出国不如直接选有交换项目的普通班级。
3."就业率98%"的水分可能比洞庭湖还大。把超市收银也算成就业的学校,宣传册上的数字看看就好。
家里没矿的务实点
1.艺术类专业烧钱无底洞。普通家庭的孩子慎重考虑服装设计这类专业,毕设制作费抵得上半年生活费。
2.基础学科适合能坐冷板凳的。数学物理这些专业要么一路读到博士,要么早点辅修个实用技能。
3.军校警校体检比分数重要。近视超过200度的就别折腾了,体能测试卡掉的人比笔试多得多。
过来人的血泪经验
1.别全权交给父母决定。他们那个年代的就业环境和现在早不一样,会计专业早就不是铁饭碗了。
2.学长学姐的话要打折听。抱怨专业的大多是学渣,真厉害的早忙得没时间上网吐槽。
3.复读未必是救命稻草。见过太多人第二年考得还不如第一年,心态崩了连原本能上的学校都够不着。
填报志愿这事没有标准答案,但选错了大不了重来,怕的是根本不敢做选择。那些在志愿表上反复涂改的夜晚,后来都成了下酒菜。我们终究会明白,人生这场大考里,志愿填报只是道选择题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