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,总有一群人在纸上涂涂改改,对着电脑屏幕发呆。高考报志愿什么最好这个问题,像夏天粘在脖子后的汗珠,甩不掉又挠不着。我们总想找个标准答案,但生活给的往往是多选题。
真正的好志愿不是分数够得着的最高学府,而是能让未来十年后的自己不发愁的选择
那些年被神化的热门专业
1.金融计算机医学三件套,像快餐店里的招牌套餐,点的人多未必适合每个人的胃口。前年挤破头的区块链专业,现在招聘会上只剩展台积灰。
2.亲戚嘴里"有面子"清单,往往停留在他们毕业那年。银行柜台早就不需要那么多点钞能手,医院走廊里多的是规培三年还没考到证的医学生。
3.四年时间足够让朝阳产业变成夕阳红,去年元宇宙火到发烫,今年招聘需求比恐龙化石还难找。追着风口跑容易崴脚,不如选个能站着吃饭的本事。
分数线就像超市价签
1.压线进名校的刺激感,和抢购临期食品差不多。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同学,后来都在朋友圈转发"大学转专业攻略大全"2.二本院校的强势专业,比名校边缘学科更经得起推敲。某些应用型专业的实训设备,能把重点大学的陈旧实验室比下去。
3.分数够到211末尾还是双一流前排,这个选择题里藏着城市位置的变量。兰州大学的草业科学全球领先,但实习机会可能不如上海某所市属高校。
我们容易忽略的隐藏菜单
1.培养方案里那些小字值得细读,有些专业挂着时髦名字,课程表里全是十年前的老教材。反倒是名字土气的专业,藏着行业紧缺的跨界课程。
2.校企合作基地名单比学校官网的风景照实在,与龙头企业共建的专业,往往能跳过求职时的简历初筛关。
3.校友在某个领域的密集程度,比就业率数字更诚实。农机学院的毕业生可能遍布半个省的农业局,艺术院校的师兄师姐说不定垄断了当地演出市场。
把自己当产品经理
1.列出未来十年不想过的生活清单,比盲目罗列理想职业更有效。受不了加班就别选需要"狼性精神"行业,见血就晕趁早划掉医学选项。
2.专业目录里那些看不懂的名称,应该去知乎搜毕业生吐槽贴。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是两回事,就像自行车和摩托车虽然都带轮子。
3.城市选择暗含生活成本公式,北京五环外的合租房价格,可能吃掉一线城市工资的优势部分。新一线城市的落户补贴,够支付前两年的房租差价。
在饭桌和现实之间
1.父母用上世纪的经验预测本世纪的就业市场,类似用算盘计算卫星轨道。但完全忽视家庭资源网也不聪明,法律世家的案源确实比红圈所招聘信息靠谱。
2.复读这个选项需要计算身心损耗值,多考二十分可能不如当年走个合适专业。见过太多人把青春耗在高三轮回,最后走进大学教室时眼里已没光。
3.真正值得参考的是行业从业者的真实日常,而不是成功学故事里的高光片段。去问程序员发际线后退速度,比打听年薪数字更有参考价值。
填报志愿像在雨林里开路,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向,只有少走弯路的智慧。分数兑换未来的游戏里,最贵的货币叫""选择教会我们的,或许不是如何选对,而是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