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,高考分数刚出来那几天,我们总能看到一群人捧着厚厚的志愿填报指南,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。高考中填志愿时间填志愿这件事,表面看是选学校选专业,其实更像在和自己未来的人生讨价还价。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着急,凌晨三点还在研究某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,而真正的主角可能正躺在床上刷短视频。

填志愿本质上是用现在的认知为未来的自己下注
#别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
1.提前批就像超市的限时特惠区,军校警校公费师范生这些特殊类型招生,录取了就不能参加后面批次投档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某些院校的冷门专业也会悄悄藏在提前批里捡漏。
2.本科一批二批的划分正在变得模糊,不少省份已经合并录取批次。倒是那些挂着"技术大学"号的新学校,分数线常常玩蹦极,去年还在一本线上挣扎,今年可能跌到二本中游。
3.专科批总被当成保底选项,其实某些高职院校的订单班(和企业联合培养),就业质量能吊打普通本科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定,这种事并不新鲜。
#时间差里的信息战
1.出分前估分填志愿的地区,需要准备三套方案:超常发挥版、正常水平版和意外失利版。某年有个考生按620分准备的志愿表,结果考了589分,整个填报策略全盘崩溃。
2.分数公布后的黄金72小时里,高校招生办的电话永远占线。有个家长连续拨了147次才打通,对方却说"这个分数报我们学校风险较大"活像股票经理人的标准话术。
3.修改志愿截止前两小时,系统总会卡顿。去年某省考试院服务器崩溃,导致三千多人没能完成最终确认,后来不得不延长两小时补救。
#数据会骗人
1.各大学公布的就业率包含考研深造人数,某985高校把继承家族企业的学生都算作"自主创业"真正反映薪资水平的签约就业率,往往藏在招生简章的小字里。
2.专业录取线比院校投档线更有参考价值。某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比投档线高42分,而哲学专业只要压线就能进,毕业后拿的却是同样的毕业证书。
3.所谓"热门专业"可能是淘汰专业的马甲。生物医学工程听着高大上,翻开课程表发现和十年前的材料工程有七成重合,师资还是原来那批教授。
最可怕的是我们用三天时间决定四年生活,却很少思考四十年的人生
#家族博弈场
1.医生世家出来的孩子总被期待穿白大褂,哪怕看见血就晕厥。有个女孩偷偷把临床医学改成兽医专业,开学后发现要解剖青蛙,当场哭着想复读。
2.小城做题家偏爱金融计算机,结果发现大投行只要清北复交,普通211的金融系毕业生可能在银行当柜员。而某些双非院校的集成电路专业,毕业生却被芯片公司抢着要。
3.父母眼中的"工作"正在失效。十年前银行柜员是香饽饽,现在可能面临网点裁撤;五年前土木工程火爆,如今设计院都在降薪裁员。
当提交按钮变成绿色那一刻,很多人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游戏的存档点,而是真实人生的开始。那些反复修改的志愿表最终会变成宿舍钥匙上的编号,食堂饭卡里的余额,以及深夜失眠时对当初选择的怀疑。填志愿没有标准答案,就像我们无法预知四年后的自己会爱上什么。或许重要的不是哪个选择绝对正确,而是每个选择都能长出不一样的枝桠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