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出分那会儿总有人问高考生报志愿怎么选,这事儿确实让人头大。分数线、专业前景、城市距离全搅在一起,像团理不清的毛线。我们当年翻烂了报考指南,现在回头看才发现,选志愿不过是把未来的可能性捏成具体形状的手工课,揉皱几张纸很正常。

别被分数绑架
①考得特别好的容易犯愁,觉得选错就浪费分数。其实名校普通专业和普通校王牌专业之间,后者往往更实惠。
②分数擦线的总想冲一冲,但调剂到冷门专业的风险比想象中严重。见过太多人入学三个月就想退学重考。
③刚过本科线的反而轻松,在能选的学校里挑最喜欢的城市,专业选实用性强的准没错。
专业选择像试鞋子
①别光看名字时髦。人工智能可能天天调参数,金融学也许要背三百页法规,把专业课表翻出来看看最实在。
②家里没矿的慎选艺术类,器材贵竞争大,毕业后接活儿比搞创作的时候多得多。
③医学法学熬年头,计算机拼体力,师范考编卷成麻花。没有轻松的路,只有更适合的性格匹配。
城市藏着隐形课程
①一线城市实习机会多,但生活费可能吃掉一半助学金。二线省会经常有本地企业校招福利。
②南北差异比想象中厉害。广东孩子去东北读书,冬天出门拿快递都能变成意志力训练。
③大学所在城市大概率成为第二故乡,城中村小吃街和方言会渗进以后的人生。
家长的话要过滤
①他们那代人的铁饭碗概念早过时了,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不再是稳妥选项。
②但反对特别激烈的专业要警惕,和家人闹僵会影响往后四年的精神状态。
③折中方案是选个有双学位或转专业机会的学校,留条退路大家都安心。
技术性操作指南
①志愿表前三个填最想去的,中间三个填稳当的,最后两个保底别空着。
②查宿舍有没有空调,看教学楼离食堂多远,这些细节开学后才知道多重要。
③给招生办打电话别害羞,问清楚转专业政策和就业率数据,他们藏着不少实话。
关于兴趣这件奢侈品
①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是幸运的少数派,多数人要到三十岁才摸清方向。
②把兴趣当职业需要额外的天赋和运气,网红摄影师也可能整天修婚纱照。
③选个不讨厌的领域,留出课余时间发展爱好,比孤注一掷更可持续。
十年后同学聚会,有人抱怨选错行,也有人感谢当年阴差阳错。志愿表决定不了全部人生,它更像火车站里那块发车时刻表——赶哪趟车都有风景,错过末班还能改签。
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,从来不只是志愿表上那几个印刷字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