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,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对着志愿表发呆。高考选什么填志愿比较好这个问题,就像夏天里的蝉鸣一样准时出现。我们翻烂了报考指南,问遍了亲戚朋友,最后可能还是觉得心里没底。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玄乎,不过是把未来的可能性塞进几张表格里。
别被热门专业晃花了眼
1.金融计算机医学确实听着光鲜,但四年后市场饱和的故事我们听得还少吗。隔壁王叔家儿子学计算机的,去年毕业发现招聘岗位比食堂的肉包子消失得还快。热门之所以热,是因为太多人往里挤,温度迟早会降下来。
2.那些名字高大上的新兴专业更要当心。区块链工程师听着多时髦,等我们毕业时说不定已经变成古董行业。专业目录里突然冒出来的陌生名词,往往连学校自己都没想清楚要教什么。
3.冷门专业未必是火坑。有个学姐学了古生物学,现在天天在博物馆对着恐龙化石写解说词,比坐办公室的会计自在多了。就业市场像跷跷板,这头沉下去的时候那头就会翘起来。
分数够到哪儿就去哪儿
1.压线进名校的冷门专业,和普通学校的好专业之间,多数人选前者。这不能算错,只是要明白我们买的是名校的敲门砖,专业可能得靠自己折腾。转专业双修跨考研,每一条路都不轻松。
2.二本院校的王牌专业往往比一本院校的边缘专业更实在。某些二本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,校企合作直接对口中铁中建,毕业时招聘会开进教学楼。而某些一本院校的哲学系,可能连个像样的实习基地都没有。
3.地域因素经常被低估。在省内读普通大学,亲戚老师同学都是现成的人脉网。跨省去个排名高十位的学校,毕业时发现用人单位根本没听过这所学校名字,这种尴尬每年都在发生。
家里没矿的实用主义选择
1.师范类专业永远有饭吃。就算考不上编制,培训机构的课桌永远为教书匠敞开。现在很多地方给师范生直接分配工作,虽然要去乡镇,但好歹是铁饭碗。
2.警校军校的性价比被严重低估。体检政审确实麻烦,可一旦过关就等于端上公家饭碗。有个同学去了消防学院,现在月薪比同龄程序员都高,还不用操心三十五岁失业。
3.实在不知道选什么,就挑能考公务员的专业。中文法律会计这些万能备胎,至少能保证我们毕业后有资格报名国考省考。别笑,多少艺术生毕业后才哭着去考教师资格证。
兴趣这玩意儿得现实着养
1.把动漫当专业和把动漫当爱好是两码事。真正学动画设计的人,八成时间在调试让人眼瞎的渲染参数。很多兴趣变成职业后,剩下的只有重复劳动和甲方的无理要求。
2.某些文艺专业需要家底撑着。学油画搞音乐的,家里没个几百万闲钱很难熬出头。我们得诚实面对银行卡余额,艺术梦想有时候比学区房还贵。
3.折中的办法是把兴趣发展成副业。主修电子商务辅修摄影,白天当网店运营晚上接婚纱照,这种组合拳反而更容易让爱好存活下来。纯粹的理想主义者,往往最先饿死在追梦路上。
那些没人明说的潜规则
1.校企合作专业听着很美,但可能是学校和企业联手挖的坑。某些所谓的定向培养,毕业后企业只要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,剩下的自生自灭。合同里的小字比专业课还难读懂。
2.独立学院转设的雷区正在爆炸。很多挂着名校前缀的独立学院,毕业时可能连母校的名字都不能用了。招生简章上的承诺,有时候比恋爱时的海誓山盟还不靠谱。
3.专升本通道正在悄悄收窄。想着先读专科再升本的人要当心,越来越多本科院校开始缩减专升本名额。这就像挤地铁,等我们赶到站台时,可能连车门都焊死了。
填志愿这件事,说到底是和自己谈判的过程。
我们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,找到那个能让自己半夜不惊醒的平衡点。分数不会决定整个人生,但这次选择确实会影响接下来三五年的生活轨迹。与其纠结对错,不如诚实面对自己的承受能力——能接受最坏的结果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