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小区里总有人问我高考志愿的事,隔壁老张昨晚还特意拎着两斤橘子来取经。高考父母怎么填志愿这事儿吧,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,就像给孩子挑对象,光看长相不行,光看家底也不行。
最怕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孩子的路,尺子没坏,路走歪了。
#别急着翻开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
1.分数出来前那几天,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研究各个学校的录取线。其实这时候最该做的是搬个小板凳,跟孩子聊聊他小时候拆过的闹钟,或者问问他最近偷偷刷的是什么类型的短视频。这些碎片比成绩单更能拼出真实的兴趣图谱。
2.总有人说要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,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要给孩子留个"按钮"选个转专业容易的学校,或者挑个课程设置灵活的院系。去年有个孩子录到机械专业,因为学校允许选修计算机课程,后来竟拿到互联网大厂的offer。
3.那些印着金字的招生简章确实好看,但我们得学会闻味儿。有条件就去目标学校食堂吃顿饭,观察下图书馆占座用的都是什么书。有家长发现某高校考研自习室里堆满公务员考试资料,立刻把该校从名单里划掉了。
#分数线是最硬的也是最软的
1.看着去年某个专业最低录取分是580,就以为今年585稳了?有个冷知识:每年都有学校因为怕招不满,会把预估线调低5分吸引人报考。结果那年实际录取线反而比往年高,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特别常见。
2.别被"特色专业"这类招牌晃花眼。某农业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也有这个头衔,细看才发现是因为研究农产品销售方向。倒是有些学校的普通专业,因为跟当地龙头企业有合作,就业反而特别好。
3.提前批就像超市限时特价区,看着划算但可能不需要。有个孩子报了公费师范生,毕业才发现必须去指定乡镇工作六年。他后来在抖音直播教物理倒是火了,可违约金交得肉疼。
#那些藏在专业名称里的文字游戏
1."信息与计算科学"像计算机类专业吧?其实是数学系的亲儿子,要学复变函数和泛函分析。而"信息科学"要写代码做地图开发。建议直接看课程表,重点找"语言"数据结构"这类硬核课。
2.有些专业后面带括号就跟变魔术似的。比如"管理(航空运输管理)"可能真有几节在机场上,但毕业证上不会出现括号里的内容。航空公司招聘时还是认交通运输专业的更多。
3.新兴专业要当心成为小白鼠。某校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反映,大四才发现专业课老师都是其他学院临时调来的,教材用的还是英文原版配谷歌翻译版PPT。
#城市选择比我们想的更重要
1.北京上海确实资源多,但有些二线城市正在搞人才引进优惠。比如杭州给应届硕士直接发三万补贴,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给双非院校毕业生开出的薪资,有时比一线城市同类岗位还高。
2.气候因素经常被忽略。有个东北孩子去广州读大学,连续四年都在跟湿疹作斗争。还有个新疆考生报了海南的学校,结果每年开学都要经历半个月的"醉氧"——因为氧气太充足头晕。
3.交通成本要算总账。看起来郑州到成都高铁才五个小时,但加上两头转车和候车时间,实际要花八小时以上。有家长每周给孩子寄家乡食物,四年快递费都够买台笔记本电脑了。
#关于就业的那些美丽误会
1.别太迷信就业率数字。某校公布的98%就业率,细看发现包括考研和自主创业。真正进对口行业的可能不到六成,这其中还有不少是家里帮忙安排的。
2.公务员考试专业限制越来越细。前些年经济学大类还能报税务局,现在多数岗位明确要税收学或财政学。想考公的话,直接查近三年招考职位表最靠谱。
3.亲戚说"这个将来能进银行"可能是二十年前的经验。现在银行柜员岗基本外包给劳务公司,管培生岗位则被名校研究生包圆。倒是有些理工科专业,因为懂行业又能写代码,反而被金融科技公司抢着要。
填志愿这事就像给未来的孩子寄封信,我们既不能替他写内容,又总想帮他把地址写得更准确些。
最好的选择是让孩子成为写信人,我们当个会问问题的邮差——问问这封信想翻过哪座山,想渡过哪条河,问问它是否愿意在某个地方多停留几年。分数迟早会变成档案室里的数字,但那些关于选择的对话,会留在记忆里很久很久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