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蝉鸣压过翻试卷声的下午,我们总以为高考最后一科收卷就是终点。直到成绩单右下角印着高考一志愿时间的粗体字跳进眼睛,才明白真正的选择题刚刚开始。这串数字比考场倒计时更让人坐立不安,它把十二年压缩成一张A4纸,而我们得用三天决定未来三十年可能走的路。
填报系统开放前七十二小时
1.全家老小围在客厅地板上铺开的招生手册,爷爷的老花镜反射着不同院校的录取线。那些数字突然变得具象起来——211院校(国内重点高校)的分数线是父亲加班换来的降压药,二本院校的排名表里藏着母亲没说完的叹息。我们在这时候才真正读懂,为什么邻居张阿姨总说填志愿是全家人的二次高考。
2.班主任在毕业聚餐上偷偷塞来的纸条还带着小龙虾的油渍。上面用红笔圈出的「冲稳保」策略(高分冲刺、中分稳妥、低分保底),被我们夹在手机壳里摩挲得卷了边。但凌晨三点刷新院校库时发现,去年录取最低分正好卡在自己分数线上的那所学校,今年突然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。
3.表哥视频电话里的背景音是工地打桩机,他当年放弃喜欢的园林设计改填土木工程时,绝对不会想到五年后要顶着四十度高温核对钢结构图纸。这个画面让正在勾选「服从调剂」的我们,手指在鼠标上方悬停了整整十分钟。
平行志愿系统里的蝴蝶效应
1.第一批次九十六个志愿格像过度包装的巧克力礼盒,拆开才发现榛子味的早被抢光。我们盯着「院校优先」还是「专业优先」的选项框,想起上周在知乎收藏的某个回答里说,百分之八十的人工作后都转行了。于是把原本排在第七位的冷门专业调到了第三志愿。
2.招生办电话永远占线的那天下午,我们鬼使神差点开了学校贴吧。三年前某个毕业生吐槽宿舍没有空调的帖子下面,今年新增了一条回复:「学弟别来,实验室设备还不如我高中」。正准备删掉这个志愿时,妈妈端着切好的西瓜说刚托人打听到这个学校的保研率其实不错。
3.系统关闭前两小时突然流传的小道消息,让往年录取线稳定的某高校咨询群人数暴涨。我们看着自己刚好达标的分数,在「修改」和「不修改」之间来回切换了十七次。最后决定保持原样不是因为理智,而是发现转发消息的账号去年预测失误了八所学校。
确认按钮按下去之后的漫长下午
1.打印出来的志愿表平铺在书桌上,油墨味混着窗外暴雨前的土腥气。我们数了数前五个志愿里有三个是父母推荐的,两个是暗恋对象所在城市的学校。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志愿表其实是家庭关系的X光片,那些看似自由的选择里藏着太多隐形指纹。
2.复读班招生广告和大学新生群邀请同时挤进手机通知栏。我们对着镜子试穿衣柜里那件为了毕业旅行买的T恤,发现它既不像复读生常穿的深色系,也没有大学文化衫的张扬logo。这种微妙的错位感持续到快递员送来录取通知书才消散。
3.班群里开始有人晒境外高校offer时,我们正第三次修改行李箱清单。带去大学的除了四季衣物和笔记本电脑,还有志愿填报时没敢填的摄影专业入门书。
有些选择看似错过了时间窗口,其实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生长。
尘埃落定后的隐藏剧情
1.九月开学后发现同寝室四个人全是调剂来的,夜里卧谈时拼凑出四个截然不同的志愿填报故事。上铺的兄弟原本想学考古,现在每天对着机械制图作业发呆的样子,和我们高中解不出数学题的神情奇妙地重合。
2.元旦回高中看老师,办公室墙上的喜报还贴着我们去年的高考成绩。但班主任问得最多的是「专业课跟不跟得上」,那些曾经神圣的分数数字,在半年后的话题里已经变得像小学时的红领巾评比一样遥远。
3.大二选修课上遇到那个传说中「一分没浪费」的志愿填报大神,他正在笔记本上涂鸦服装设计稿。聊起来才知道,他精确计算过的志愿表第三栏,其实偷偷填了家人绝对不同意他学的艺术类专业。
那个夏天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学校,后来才明白是在学习如何与遗憾共处。志愿填报系统关闭的瞬间,人生并没有像游戏存档那样「叮」的一声锁定结局,而是展开一张允许反复修改的草稿纸。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,那些争吵又和好的对话,那些在招生简章边角写下的幼稚誓言,最终都变成比录取通知书更重要的成长印记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