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涂涂改改,把未来四年甚至更长的日子塞进几十个方格里。高考志愿大合集怎么填写这件事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但足够让全家老小围着电脑团团转。我们见过太多人对着志愿表发愣,也见过有人一拍大腿就填完的潇洒,今天聊聊那些藏在表格背后的弯弯绕绕。
志愿表上的选择题从来不只是分数游戏
分数决定了我们能进哪个批次的学校,但真正让人失眠的是那些分数够得着的学校里藏着多少种可能。有人非北上广深不去,有人盯着宿舍空调和食堂打分,更多人纠结于选学校还是选专业。志愿表的第一栏往往填得最慎重,后面的格子却经常草草了事,这种头重脚轻的填法让很多人在九月开学后拍大腿。
城市经纬度里的秘密
1.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类专业自带车间实习资源,长三角的金融相关专业总能把学生塞进陆家嘴的写字楼。地域基因早就刻在学校的课程表里,我们以为选的是专业,其实连未来实习单位的邮政编码都选好了。
2.离家三百公里和八百公里是两道心理防线。前者周末能回家吃妈妈包的饺子,后者连换季衣服都得自己扛。有人特意把志愿填成地理课本地图,有人专门挑要转两次火车的城市,距离单位里藏着成长的加速度。
3.二线城市的985和一线城市的双非经常让人犯难。分数线相近的两个选择,一个带着历史悠久的校徽,一个占着市中心黄金地段。当地出租房价格和校招企业名单应该打印出来贴在志愿表旁边。
专业名词拆解手册
1.生物医学工程不是穿着白大褂做手术,电子信息工程也不是天天组装收音机。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称需要拆开揉碎来看,培养方案里藏着微积分课程数量和金工实习周数。
2.经管类专业的区别比想象中更大。会计学要考注册会计师,金融学盯着华尔街开盘时间,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外教课多到让人怀疑在读外语系。同样在商学院楼里上课,有人天天跑税务局,有人守着股市大盘。
3.基础学科就像未拆封的盲盒。数学系可能通向精算师办公室也可能钻进计算机机房,物理系的毕业论文有的在写量子力学有的在修天文望远镜。这类专业的出口比超市收银台还多,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扫描枪。
填志愿最怕三种声音:邻居说这个好就业,亲戚说那个有前途,高中老师说冲一冲说不定能行
分数线变形记
1.去年最低录取线是参考也是陷阱。踩着线进去的专业可能是新开的试验田,也可能是没人报的冷板凳。招生简章里那些"大类培养"专业分流"的小字部分,往往藏着真正的分数门槛。
2.大小年现象在农林地矿专业特别明显。某年突然涨三十分可能只是因为前年降了二十分,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让保守派和冒险派都能找到论据。查五年的分数线比查星座运势靠谱得多。
3.新增专业代码带着未知数的魅力。没有历史数据参照的专业要么是黑马要么是深坑,适合那些愿意用四年时间参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人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可能啃到蟹黄也可能夹到手指。
平行志愿里的排列组合
1.冲稳保不是三等分而是黄金分割。前两个志愿该留多少分差,取决于我们夜里梦见落榜时冒冷汗的频率。有人把冲刺校填在第三志愿求心安,结果真被录取时反而纠结要不要复读。
2.专业调剂按钮像个薛定谔的猫箱。勾选可能被分到从未听说的专业,不勾又怕滑档到下一批次。这个选择题的难度不亚于试卷最后一道大题,而且没有标准答案。
3.提前批是条隐蔽的小路。公费师范生和军校生的录取通知书来得特别早,但也带着服务年限的附加条款。这些特殊类型招生像提前上映的电影,看得早散场晚。
最遗憾的不是分数不够,是分数刚够时填错了顺序
未来预测实验室
1.人工智能专业的火爆程度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计算机热。区别在于现在的专业目录里已经细分出机器学习、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五六个分支,选专业变成押注十年后的技术风口。
2.传统工科正在长出新的枝丫。机械设计专业开始教3D打印技术,土木工程课程表里加入BIM建模,这些老牌专业把自己拆解成模块等待重组。
3.冷门专业突然翻红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。考古学因为盗墓小说招生回暖,哲学系靠着公务员考试翻身。专业的温度计随着社会情绪起落,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恒温带。
志愿表交上去那刻就像把写满愿望的漂流瓶扔进大海。三个月后拆录取通知书时,有人发现瓶子里装着预料之中的地图,有人得到完全陌生的航海图。
高考志愿大合集怎么填写这个问题,归根结底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向世界宣告想成为怎样的大人。填错的志愿可能阴差阳错打开新天地,精心设计的路线图也可能被现实修改得面目全非。那些在六月纠结过的选择,最终都会变成九月行李箱滚轮发出的声响,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远去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