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些事让人睡不着觉,比如晾在阳台的白衬衫还没干透,比如邻居家突然开始装修,再比如山东高考如何导入志愿这件大事。填志愿这事就像在超市选酸奶,货架上摆着几百种选择,我们却只能带走几瓶——最怕的不是选错口味,而是明明知道该拿哪个,却因为手滑点错了确认键。
#关于系统那些不得不说的门道
1.每年总有人把登录密码写成初恋生日,结果发现系统只认数字加字母的组合。提前三天检查账号状态比考前烧香有用,毕竟服务器不会因为虔诚就给我们多分配一个录取名额。
2.那个长得像购物网站的界面其实藏着玄机,收藏夹功能不是用来存淘宝链接的。找到心仪学校别急着尖叫,先点星标按钮,回头找起来能省下喝半杯奶茶的时间。
3.看似简单的拖动排序藏着大学问,把最想去的放前面不是真理。有个姑娘非要把北大放第一志愿,结果她的分数刚好够第三志愿的山大,这事告诉我们梦想和现实之间还隔着八十个志愿栏。
#分数换算的民间智慧
1.别被学校发的参考书吓到,那些密密麻麻的换算公式其实就两层意思:去年这个分能上啥学校,今年我们这分大概相当于去年多少。就像菜市场大妈总能把时令菜价换算成鸡蛋单位。
2.总有人说冲稳保要按5:3:2分配,其实没人规定必须带量角器画饼图。见过有人三个志愿全填清华然后去复读的,也见过把所有二本院校排成彩虹色最后被第一志愿录取的。
3.专业代码比摩斯密码还难记,但有个土办法——把常报专业的后两位记成公交车路线。比如01是开往医学院的专线,38路终点站是师范院校,虽然粗暴但不容易坐错站。
#提交前夜的集体焦虑
1.总在深夜两点突然想起某个冷门专业,然后疯狂搜索就业率数据。这时候长辈们的神秘人脉开始显灵,七舅姥爷同事的女儿的班主任突然都变成教育专家。
2.打印出来的确认表会莫名出现重影,这可能是打印机墨盒问题,也可能是我们手抖得太厉害。建议把最终版本设成手机屏保,这样每次解锁都能再检查一遍。
3.提交按钮按下去那刻永远觉得漏了啥,其实系统比我们想象得宽容。有三次修改机会不是摆设,但最好别真用到第三次——修改记录会暴露我们前两次有多离谱。
填报志愿的本质是把人生可能性折叠成二维条形码的过程,那些在深夜亮着的屏幕前反复斟酌的夜晚,最终都会变成录取通知书上的一行铅字。今年夏天又会有一批人对着系统发呆,把未来八十种可能排列组合,而答案或许就藏在某个被随手勾选的服从调剂选项里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