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总有人问我高考现在如何改志愿这事儿,好像突然之间大家都开始着急了。其实改志愿这事儿吧,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,关键得看我们能不能抓住那几个重要节点。今年政策又有点小变动,很多人还没摸清楚门道就开始瞎操作,结果白白浪费了机会。
改志愿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战和心理战的结合体,光有热情不够,还得有策略。
#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1.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是很多人的通病。分数线年年变,去年挤破头的专业今年可能无人问津。我们把亲戚朋友的建议当圣旨,却忘了市场供需关系时刻在变。建筑类专业就是个典型例子,十年前挤破头,现在招生都困难。
2.完全按照分数匹配学校特别容易吃亏。分数线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我们总觉得自己多考了二十分不报个好学校就亏了,结果进了学校发现专业被调剂到冷门方向,四年过得特别煎熬。
3.忽视体检要求的后果很严重。有些专业对视力、身高等有硬性规定,我们光顾着看分数线,等录取通知书到手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符合入学条件,这时候哭都来不及。
#系统开放时要注意的事
1.省级招办网站通常会提前三天公布具体时间。千万别等到最后一刻才登录,系统崩溃是常态,我们见过太多人因为网络卡顿错过修改期限。最好准备三台设备同时登录,手机、电脑、平板一个都不能少。
2.修改次数不是无限的。大多数省份给三次修改机会,每次提交后都有两小时冷静期。我们得提前准备好三套不同方案,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现想。有个学生去年在网吧坐了八小时,就为了等最后一次修改机会。
3.验证码输入错误直接锁死账户。紧张的时候特别容易看错字母大小写,建议我们把验证码先写在纸上再逐个输入。去年有个考生连错五次,账户被锁二十四小时,完美错过修改窗口。
#城市选择的隐形门槛
1.超一线城市的二流院校可能比地级市的一本还难考。北京上海有些学校看着分数线不高,但实际录取时会有地域保护政策。我们觉得去大城市见世面很重要,却忽略了同等分数在地方院校能选到更好的专业。
2.气候适应问题经常被低估。南方孩子去东北读书,第一年冬天可能根本出不了门;北方同学到广州念书,夏天湿疹反复发作。有个甘肃考生去了海南,结果因为常年潮湿得了关节炎。
3.实习机会多的城市能省很多事。学计算机的去杭州,搞金融的去上海,这些地域优势不是学校排名能弥补的。我们见过太多学生毕业后才后悔,当初为什么非要挤进偏远地区的985。
#专业选择的冷思考
1.专业的数学难度经常被忽视。很多文科生冲着高薪选金融,结果大一的微积分直接挂科。我们得诚实评估自己的数学水平,别被毕业后的薪资报告冲昏头脑。经济学院的退学率常年居高不下是有原因的。
2.实验课多的专业特别耗时间。医学生每周三次解剖课,农学生要下地干活,这些体力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。去年有个娇生惯养的城里孩子,上了两周农学专业就申请退学了。
3.考证压力大的专业需要提前了解。会计专业要考CPA,法律专业要过司法考试,这些硬性门槛比学校考试难多了。我们选择专业时最好打听清楚,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三张证书是什么。
#家庭因素的权衡艺术
1.父母的人脉资源要考虑进去。在老家当医生的父亲,可能比北京某公司的HR总监更能帮上忙。我们总想逃离父母掌控,却忽略了他们积累几十年的行业资源。
2.经济承受能力不能光看学费。上海高校的住宿费可能比学费还贵,艺术类专业的材料费动不动就上万。有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学了雕塑,最后因为买不起原材料转行了。
3.独生子女的养老责任需要规划。家里就一个孩子的,去太远的地方上学,父母生病时根本顾不上。我们见过最心酸的是母亲癌症晚期,儿子还在美国读博回不来。
#最关键的十分钟
提交前的最后检查往往决定成败。专业代码有没有填错?是否勾选了服从调剂?定向培养的协议是否看清楚?这些细节问题每年都坑害大批考生。我们最好把填报内容打印出来,逐行核对三遍再提交。
人生重大选择往往就在几个复选框之间,而多数人连选项说明都没读完。
志愿填报这事吧,说到底是帮未来的自己做个决定。分数已经定在那儿了,能改的只有我们的选择方式。别总觉得非要完美方案才行,有时候留点遗憾反而能给人生更多可能。记住啊,没有哪个选择能决定一辈子,大学只是人生长途中的一个小站台罢了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