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发愁,高考志愿怎么填报能打印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还真让人挠头。填志愿就像给未来画地图,打印机咔咔响的那一刻,总觉得人生的下一页就要翻开了。
打印只是最后一步,真正的功夫全在填报过程里
1.
家里那台老打印机最好提前试试,别等到提交前才发现墨盒干了。有些学校的打印要求很特别,比如必须用A3纸或者彩色打印,这些细节在招生简章里往往藏在最后几页。我们总以为打印机连上电脑就能用,其实很多学校的系统对浏览器有要求,360浏览器可能打不开某些页面。
2.
打印出来的志愿表要当合同看,每个字都可能改变人生轨迹。有位学长把"计算机科学与技术""科学"录取专业差了十万八千里。建议打印三份,一份交给学校,一份贴在床头,一份塞在书包夹层,这种重要文件多备几份总没错。
3.
有些地方的打印店老板比我们还懂志愿填报,他们电脑里存着往年各种格式的文档。不过千万别图省事直接在打印店电脑上登录填报系统,网吧那种公共场所更危险,准考证号密码泄露的悲剧每年都在发生。
填报前的准备工作比想象中复杂
1.
那本厚厚的招生目录别急着扔,虽然现在都能网上查,但纸质版翻起来更方便做标记。我们可以在感兴趣的专业旁边贴便签,红色表示冲刺院校,绿色代表稳妥选择,黄色用来标记保底学校,这种土办法反而比电子表格更直观。
2.
问过三届学姐学长的建议后,发现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。有人强调专业优先,有人坚持学校更重要,其实没有标准答案。去年有位考生放弃211去了二本的临床医学,现在每天在解剖室笑得比谁都开心,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
3.
分数线这种东西最会骗人,看着去年最低分和自己成绩差不多就填报,往往要吃大亏。招生人数减少5个,分数线可能就涨20分,这种波动没人能准确预测。有位老师发明了"位次换算器"今年分数按全省排名换算成往年等效分,这招确实管用。
填报时的纠结与选择
1.
专业名称经常玩文字游戏,"信息与计算科学"听着像计算机,其实是数学系的亲儿子。"生物医学工程"和医学没半毛钱关系,主要研究医疗设备。我们容易被名字欺骗,最好查查这个专业到底上哪些课,有些课程表看得人头皮发麻。
2.
调剂选项那个小方框像个赌局,勾上可能被分到冷门专业,不勾又怕滑档。有位考生被调剂到"图书馆学"开学发现全班都是被调剂来的,结果这个专业就业率意外地高。这种事情就像拆盲盒,没拆开前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。
3.
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像在玩俄罗斯方块,分数高的先挑,专业满员就往下掉。有位考生第三个志愿就录取了,后面填的二十个学校全白费功夫。志愿顺序不是越多越好,前五个必须精挑细选,后面的可以适当冲一冲。
打印后的注意事项
1.
打印出来的志愿表要检查三遍,有位马虎的考生把"航空航天类""航空类"意思差不多,但系统可能判定填报错误。最好两个人轮流核对,自己看久了容易眼晕。
2.
签字确认那栏别急着写,有些学校要求用黑色签字笔,有些必须用钢笔。有位考生用蓝色水笔签名,结果被要求重新打印整套材料,差点错过截止时间。
3.
电子版也要妥善保存,U盘存一份,邮箱发自己一份,网盘再备份一份。去年洪水冲垮了好多人的电脑,那些没备份的考生只能凭着记忆重新填报,这种事谁遇上谁崩溃。
家长在志愿填报中的角色
1.
父母总说"当年哪有这么多选择"这话听着烦但有道理。他们可能不懂平行志愿,但知道哪个行业旱涝保收。完全不听家长意见会后悔,全听家长的更可能后悔,要找到平衡点。
2.
家里开饭店的非要孩子学会计,说能帮家里管账,结果孩子上了半年就转专业。强扭的瓜不甜,但完全由着性子来也不现实,喜欢打游戏就去学电竞?这种决定还是要多想想。
3.
七大姑八大姨的建议当耳旁风就行,他们连一本二本都分不清,却敢推荐"会计最吃香"有位阿姨坚持让侄女报师范,理由是"老师好找对象"理由实在让人哭笑不得。
城市选择暗藏玄机
1.
北上广的学校分数虚高,同样分数在省会城市能上更好的学校。但大城市的实习机会确实多,有位学生在上海读书,大三就在跨国公司兼职,这种机会在小城市很难碰到。
2.
气候饮食要考虑周全,南方孩子去东北上学,第一个冬天就冻出了荨麻疹。西北的干燥让很多沿海学生天天流鼻血,这些细节招生简章上可不会写。
3.
交通便利程度很重要,有些校区在荒郊野岭,进城要两小时公交。有位考生报了个漂亮的新校区,开学发现周边全是工地,点个外卖配送费都要八块钱。
专业冷热没有绝对
1.
现在火爆的专业四年后可能过剩,就像十年前土木工程分数高得离谱,现在毕业生多得要转行。追热门风险很大,除非真的对这个领域感兴趣。
2.
冷门专业反而有意外惊喜,有位学"档案管理"学姐,毕业时各大企业抢着要,因为学这个的人实在太少。就业市场就像买菜,货少的时候价格自然高。
3.
专业壁垒高低要看清,有些专业转行容易,比如中文历史;有些专业想转行特别难,比如医学法学。选择前要想想万一不喜欢,退路在哪里。
特殊类型招生要留心
1.
提前批像场赌博,录取了就不能参加后面批次,但确实能避开激烈竞争。有位考生提前批报了警校,后来发现分数够得上985,这种遗憾没法弥补。
2.
国家专项计划名额有限,很多农村考生不知道有这个政策。有位同学靠这个降了30分进名校,同班同学直到毕业都不知道他怎么考进来的。
3.
艺术类招生水很深,有些机构收钱保证校考通过,结果卷款跑路。专业合格证要亲自上学校官网查,不能轻信中介发的模糊截图。
复读是个沉重选择
1.
发挥失常的适合复读,但正常发挥还复读风险很大。有位考生觉得自己能上清华,复读三年最后去了普通一本,这种执念害人不浅。
2.
新教材改革让复读变难,有些科目内容调整了30%。去年就有复读生发现政治课本全变了,背的知识点好多都不考。
3.
复读生的心理压力常人难以想象,有位女生在第二次高考前夜失眠到天亮,最终成绩还不如第一年。抗压能力不强的,真不建议走这条路。
录取后的准备工作
1.
录取通知书里那张银行卡要早点激活,有位马虎的学生拖到开学前一天才去银行,结果排队排到系统关闭。
2.
助学贷款手续复杂,要跑民政局、教育局、银行好几个地方。材料准备不全就得来回折腾,这种麻烦事越早办完越好。
3.
新生群里的学长学姐未必靠谱,有人打着卖二手书的幌子骗钱。官方群比较安全,那些要交入群费的八成是骗子。
大学不是终点站
1.
很多专业入学后还能转,有位考生踩着分数线进校,大二转到王牌专业。曲线救国也是种策略,关键要了解学校的转专业政策。
2.
双学位和辅修能弥补遗憾,虽然课业压力大,但总比复读轻松。有位学姐主修化学辅修金融,毕业时两家证券公司抢着要。
3.
考研跨专业的比比皆是,本科专业不理想不代表没出路。有位哲学系的学长自学编程,现在在某互联网大厂当主管。
志愿填报的终极秘诀
真正的好志愿不是分数最大化的选择,而是让未来的自己不会后悔的决定。打印机吐出来的不仅是几张纸,更是通向不同人生的门票。我们在这几天做的选择,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很多年后的生活轨迹。有位老师在毕业典礼上说,填报志愿那会儿觉得天大的事,回头看不过是人生无数岔路口中的一个。这话没错,但正因为年轻时的选择如此重要,才值得我们反复推敲每个细节。打印机可以重来,人生没有Ctrl+Z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