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抓耳挠腮,对着志愿表上密密麻麻的编号发呆。高考志愿填哪个编号好这个问题,就像小时候纠结选草莓味还是巧克力味的冰激凌,只不过这次的选择可能影响未来四年甚至更久。我们见过太多人对着数字组合犹豫不决,其实那些编号背后藏着更重要的东西。
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纸上的数字,而是数字背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。有个朋友当年非某校某专业不填,入学三个月后却天天往隔壁学院的实验室跑。现在他在生物医药领域做得风生水起,但当年填报的那个编号早就成了档案里被遗忘的代码。
分数够得着的范围内,把最想去的放前面。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,但每年都有考生把稳妥的放在前面,结果被第一志愿录取后整天想着"要是当初"有个心理学现象叫损失厌恶,意思是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,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。填报志愿时我们往往过分害怕滑档,却低估了错失心仪专业的遗憾。
平行志愿给了我们更多犯错的机会,但机会多不等于可以乱来。去年见过一个考生,前五个志愿全是临床医学,理由是"医不读"那年医学类专业分数普涨,最终被调剂到第六志愿的物流管理。现在他在医学院旁听专业课,准备跨专业考研,绕了很大一个弯。
亲戚朋友的建议要听,但别全信。饭桌上总有几个自称懂行的长辈,他们记得的可能是二十年前的就业形势。去年有家长坚持让孩子报土木工程,说是"缺人的行业"没注意到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变化。后来那孩子转行做了游戏建模,用他的话说"都是画图纸,但游戏图纸更有趣"。
专业名称里的文字游戏要当心。"信息与计算科学"像计算机相关,实则是数学专业披了件时髦外套;"医学工程""生物工程"隔着一个太平洋。有学长说他报的"地下空间工程"专业,入学前以为是研究地铁隧道,后来发现主要学的是人防工程和地下停车场。
冷门专业未必是坑,热门专业也不一定是康庄大道。十年前国际贸易火得一塌糊涂,现在外语好的毕业生反而更吃香;考古学常年被当作调剂专业,但某高校文物修复方向的毕业生起薪堪比互联网大厂。关键要看专业培养方案里有多少干货,以及我们是否真能忍受那些枯燥的基础课。
城市选择常常被低估。在超一线城市读普通院校,可能比在偏远地区读重点大学获得更多机会。认识个甘肃考生放弃本省重点大学去了上海某二本,大二就开始在外企实习,毕业时手里握着三个offer。他说四年来挤地铁的时间都比有些同学参加招聘会的次数多。
填报系统的最后确认按钮像枚时光胶囊,点下去的那一刻就把现在的自己寄给了未来。有人后来发现胶囊里装的是惊喜,有人拆开时只剩遗憾。但无论如何,那串编号终究会变成寝室门牌、学生证号和毕业证书上的铅字,而真正定义我们的是穿过这些数字时的每一天。
回头看那些纠结的填报日夜,会发现当时认为天大的选择其实只是人生众多十字路口中的一个。专业可以转,学校可以考,城市能换,真正带不走的只有虚度的时光。志愿编号像火车票上的车次,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哪,就算坐错车也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