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写写画画,把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命运交给几行代码和几张表格。高考志愿伯乐怎么填报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也复杂,就像给一匹野马套上缰绳,既要让它跑得快,又得知道它想去哪片草原。
真正的好志愿是让分数每一分都变成通往理想的台阶
#别急着翻那本厚书
1.那些印着密密麻麻数字的报考指南刚发下来时,我们总想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其实不妨先泡杯茶,把书扔在茶几上晾三天。分数已经钉在墙上,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教室后墙的光荣榜。
2.见过太多人捧着招生简章研究到凌晨三点,最后选了个名字听起来很厉害的专业。我们得先搞清楚自己是更喜欢和数字打交道,还是更擅长用文字表达,或者看见电路板就手痒。
3.有家长喜欢把十年前的热门专业清单拿出来对照,这跟用过期地图找新修的高速公路没什么两样。人工智能专业五年前才几个学校开设,现在连农林院校都有相关方向了。
#城市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
1.在铁岭读国际贸易和在广州学水产养殖,听起来前者更体面,但实习机会可能完全反过来。有些专业的基因就长在特定城市里,就像硅谷之于计算机,米兰之于服装设计。
2.北方孩子想去体验江南烟雨很正常,但得问问自己的鼻炎答不答应。大学四年足够让一个海南人学会在零下二十度里穿衣服,也足够让东北同学在回南天里长出蘑菇。
3.那些号称"在小城市但环境幽静适合读书"的学校,可能外卖配送费都要加五块。偏僻校区进城要两小时公交的话,看展听讲座的念头会被消磨得很快。
#分数线是个狡猾的家伙
1.最低录取线就像商场打折标签上的"",热门专业实际分数往往要高出十几分。我们容易盯着去年那个诱人的数字,忘记问该专业今年是否扩招。
2.某些学校会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打包录取,大二再分流。听起来是曲线救国的好办法,除非我们没注意到分流要看大一成绩这条小字。
3.提前批像是甜品店派发的试吃装,尝鲜可以,但指望靠这个吃饱容易饿肚子。个别院校会把王牌专业藏在本一批,反而把普通专业放在提前批吸引眼球。
#亲戚的建议听听就好
1.二叔说会计专业越老越吃香时,可能没注意到财务机器人已经能完成八成基础工作。长辈们对好工作的定义往往停留在他们毕业那个年代。
2.邻居家孩子在某高校就读的经历确实有参考价值,不过要确认他是不是靠着田径特长生身份进去的。同一所学校的普通生和特长生过的根本是两种大学生活。
3.当七大姑八大姨开始列举"的人"案例时,不妨问问这些故事发生的年代。二十年前学采矿可能真能分房子,现在连煤矿都在搞智能化转型。
专业的名字就像餐馆菜单,光看图片永远猜不到实际分量
#冷门里有金矿也有陷阱
1.古生物学每年毕业人数不到三位数,但相关科研院所招人时也按个位数计算。某些小众专业的供需关系稳定得可怕,进去容易出来难。
2."智慧农业"像在农田里玩无人机,实际上可能有一半课程在学分子生物学。新兴交叉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出人意料,培养方案都还在摸索。
3.那些顶着""的专业,有些是真有海外交流项目,有些只是多开两门英语课。查看具体课程表比听招生宣讲有用得多,毕竟没人会把缺点印在宣传册上。
#别和自己较劲
1.数学考60分却坚持要报金融工程,就像穿着高跟鞋去登山。有些专业对特定学科能力的要求,不会因为我们的热爱就降低标准。
2.色弱同学向往园林设计无可厚非,但天天分辨不同色号的绿植确实是个挑战。体检表上的限制条款不是摆设,入学复查不合格可能被调剂到更奇怪的专业。
3.声称"大学再努力"的豪言壮语,往往败给高数课上听不懂的定理证明。某些专业的基础课难度是跳起来也够不到的果子,与其后来转专业不如开始就选对。
#把志愿表当拼图游戏
1.前两个志愿可以放放手一搏的梦想院校,中间得夹几个十拿九稳的选择,最后留两所保底学校。全部填成冲刺院校的行为,和把所有钱押在同一个彩票号码差不多。
2.同一所学校的六个专业志愿不要全填热门方向,除非我们确定宁愿调剂也不去其他学校。招生老师见过太多在"不服从调剂"打勾然后落榜的案例。
3.平行志愿下第三个志愿被录取的概率,可能比我们想象中高很多。去年有考生把最想去的学校填在第五个位置,结果前面四个志愿全部差一分。
填志愿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,就像没有人能断言哪双鞋最适合别人的脚。
高考分数只是决定了我们选择范围的大小,真正重要的永远是在可选范围内做出最忠于自己的决定。那些在志愿表上写下的代码,最终都会变成我们走过某座天桥时突然想起的青春注脚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