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壁老张家孩子今年又参加高考了,听说去年差几分没考上理想学校,这次全家都盯着志愿表发愁。高考复读志愿如何填写这个话题,每年夏天都能在茶余饭后听到各种版本的故事。复读生的志愿表上藏着比应届生更多的犹豫和计算,那些涂改的痕迹里全是成长的代价。
复读不是失败,而是给自己的第二次机会
有些人觉得复读生就该埋头苦读,填志愿时反而容易走极端。要么非名校不报显得太激进,要么随便填几个保底学校显得太消极。其实复读这一年的价值,不该被这两种态度浪费掉。
1. 复读生最大的优势是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。去年考场上手抖写错的题,今年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。我们在填志愿时可以参考两次成绩,取较高的那次作为基准线。
2. 有些学校对复读生录取时确实会扣几分,但这种潜规则没有明面上的文件规定。打电话去招生办问问总没坏处,对方含糊其辞的话,我们就当没这回事。
3. 复读生比应届生多活过的三百多天不是白过的。去年可能想学金融,今年发现更喜欢心理学,志愿表上有权利用新眼光看待旧梦想。
分数之外的东西开始变得重要
经历过一次填报的人往往更清楚,分数线不是唯一的标准。那些去年没注意的细节,今年突然有了特殊意义。
1. 宿舍有没有空调突然成了重点考虑因素。我们不再觉得这是矫情,毕竟要在蒸笼里再战一年的话,不如直接放弃。
2. 转专业政策比校名金光闪闪更重要。去年觉得考上就行,现在明白选错专业的痛苦可能需要四年消化。
3. 城市位置从虚荣心变成了实际考量。离家太远的学校意味着复读这一年积累的人脉要推倒重来,有些代价不必强求。
保底志愿需要重新定义
复读生的保底线应该画在哪里,这个问题比想象中复杂。用去年的分数做参照已经不够,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成了变量。
1. 最现实的保底是接受"可能还是考不上"这件事。填一个真心愿意去读的二本,好过勉强塞个不喜欢的211院校名字充数。
2. 保底志愿不妨选有特色专业的一般院校。有些学校的某个专业在全国能排前几,比名校的冷门专业更值得考虑。
3. 留一个民办院校名额不算丢人。真正想读书的人在哪里都能学,我们复读是为了更好的未来,不是为了一张文凭委曲求全。
那些去年没人在意的细节
经历过一次大学报到的人,再看志愿表时会注意些奇怪的东西。食堂菜价、图书馆开放时间、教学楼有没有电梯,这些琐碎信息突然有了分量。
1. 查查目标学校的重修费收费标准。有些学校挂科后要交的罚款能让人倾家荡产,这种细节招生简章里可不会写。
2. 关注下学校有没有自建考研辅导班。复读生往往继续走考研这条路,能省下校外辅导班的钱很重要。
3. 打听清楚军训能不能免训。有些学校对复读生比较宽容,多出来的半个月假期可以用来适应新环境。
家长的意见需要重新评估
去年可能全盘接受父母的安排,今年我们有了更多谈判筹码。多活的三百多天让我们有资格说"自己决定"。
1. 把家长最在意的因素单独列出来谈。如果他们认为必须留在本省,我们就重点研究省内的好专业而非好学校。
2. 用复读这一年的付出作为谈判基础。既然我们证明了自己能吃苦,那么在选择未来时也该有更多话语权。
3. 给家长看往届复读生的真实案例比讲道理有用。邻居家复读后考上医学院的故事,比我们说一百句""管用。
最后的建议藏在矛盾里
最理想的志愿表应该同时满足两个矛盾条件:既能让我们半夜醒来不后悔,又能在落榜时坦然接受。这种平衡需要把志愿分成三个层次来填。
1. 前两个志愿留给梦想。哪怕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把握也值得一试,复读就是为了离梦想更近点。
2. 中间三个志愿选择踮脚能够到的学校。这里放那些去年差几分没考上的目标,经过一年努力应该能触碰到了。
3. 最后两个志愿必须真心愿意去读。不要为了填满格子而随便写名字,我们值得更好的结局。
复读生的志愿表是张特殊的答卷,上面写的不是标准答案,而是这一年来积累的智慧和勇气。
填志愿时我们既要比别人多考虑一层,又要学会在某些地方放过自己。那些在复读期间流过的泪水和汗水,最终都会变成选择时的底气和从容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