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天总有一群人在电脑前抓耳挠腮,高考分数下来了却不知道高考志愿到哪里报志愿呢。这事儿跟相亲有点像,既要看条件也得讲感觉,关键是千万别把门路搞错了。今天我们聊点实在的,把那些弯弯绕绕的报名渠道掰扯清楚,毕竟填错了地方可比写错答案还糟心。
报名这事儿得认准官方渠道
1.省考试院官网永远是第一选择,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操作入口,页面可能土了点但胜在安全可靠。那些花里胡哨的广告网站再好看也别点,去年就有考生在野鸡网站填了半天才发现数据根本没传上去。
2.手机端现在也能操作了,但不是所有省都支持。山东河北这些地方开发了专门的APP,而有些省份还是得用电脑登录网页版。提前三天把浏览器更新好,别等到最后时刻发现flash插件不兼容。
3.学校机房往往是最稳妥的备选方案,特别是对家里网络不稳定的同学。班主任通常会在填报期间开放计算机教室,那些老旧的联想电脑虽然慢,但至少不会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平行志愿的投档逻辑没那么玄乎
1.分数优先不是说着玩的,全省排名才是硬道理。别听人说某个学校今年会降分,系统永远是从最高分开始一轮轮筛选,我们觉得有希望的学校可能根本轮不到我们的分数段。
2.专业组调剂像开盲盒,服从调剂确实能增加录取概率,但可能被分到完全不了解的专业。有个学姐当初勾了服从,结果从计算机调剂到了水产养殖,现在天天研究怎么养小龙虾。
3.征集志愿是最后的补救机会,那些没招满的学校和专业会再次开放。不过好专业基本早被抢光,剩下的不是偏远地区就是冷门方向,要不要赌这一把得提前想清楚。
城市和专业总要有所取舍
1.北上广的普通院校可能比偏远地区的重点大学更吃香。企业校招时真的会看地域,在杭州读二本计算机的实习机会,可能比在西北读211文科要多三倍。
2.某些专业对城市依赖度极高,学表演当然要去北京上海,搞石油工程最好靠近油田。有个在海南读地质工程的哥们,每次野外实习都得飞两千公里。
3.家里人总说师范医学稳定,但适合别人的路未必适合我们。去年有个省状元放弃北大选了本地医学院,结果开学三个月就后悔得天天失眠。
那些容易栽跟头的技术细节
1.保存不等于提交,很多考生填完就关网页。系统里那个绿色对勾只是自动保存,必须点三次确认看到红色提示才算真正报上,这事儿每年都要提醒八百遍。
2.截止时间不是指晚上十二点,多数省份在下午五点就关闭系统。有对双胞胎姐妹卡着六点准备修改志愿,结果发现界面早就变成了灰色不可点击状态。
3.密码找回功能形同虚设,设密码时别用生日手机号这些。去年系统崩溃时,那些用简单密码的考生连临时登录都做不到,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。
特殊类型招生藏着隐形门槛
1.高校专项计划看着门槛低,实际录取分可能比普通批还高。农村户口只是入场券,最终拼的还是分数,有考生加了二十分还是差录取线三十多分。
2.艺术类志愿系统完全独立运作,文化课和专业分要按各校公式折算。有个美术生专业全省前五十,却因为没搞清某个学校文化课占比70%而落榜。
3.军校和公安院校的体检放在志愿填报之后,别等通过了才发觉视力不达标。做激光手术要提前半年准备,临时抱佛脚连体检表都拿不到。
分数擦线时的生存策略
1.压线考生最好选省内招生人数多的学校,省外院校可能就招两三个,变数太大。本省学校有时会临时扩招,去年有所学校突然多加了五十个名额。
2.刚过一本线不如选好二本,某些二本的王牌专业比一本调剂专业强十倍。有学长放弃一本边缘专业去了二本会计学,毕业直接进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。
3.中外合作办学是个折中方案,就是学费贵得吓人。家里能负担的话可以考虑,毕业拿双学位确实有优势,但别指望靠这个逆天改命。
那些过来人才懂的血泪教训
1.别让七大姑八大姨插手志愿表,他们眼里的好工作可能早就不存在了。有个考生被亲戚忽悠报了纺织工程,到校才发现专业已经转型成材料科学。
2.招生简章要逐字逐句看,有些专业后面括号里写着"作业方向"曾经有考生兴冲冲报了地质学,开学才知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