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阜宁街头巷尾都在聊高考志愿的事,家里有孩子的更是急得团团转。阜宁高考填志愿怎么填报成了饭桌上的热门话题,毕竟这关系到孩子未来三四年甚至更长的路。我们这些过来人看着孩子们翻志愿书的样子,总忍不住想唠叨几句——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玄乎,关键是把几个弯弯绕绕想明白就好。
分数决定了我们能摸多高的门槛
每年都有家长问"孩子刚过一本线能不能报985"问题就像问"带了五十块能不能吃米其林"填报最基础也最残酷的规则就是:分数是硬通货。
1.把自己分数往近三年录取线上套,别盯着最低分看。去年某校最低录取分压线,可能是有少数民族加分或者特长生,普通考生得看平均分才稳当。
2.别被"稳保"的老套路框死。冲的学校可以选分数线高10-15分的,但专业要选冷门的;稳的学校要看专业录取线而非校线;保底学校至少留两个真的能托底的。
3.二模三模成绩突然拔高的要警惕。见过太多孩子最后两个月突飞猛进,结果高考回归正常水平,志愿全填高了哭着要复读。
专业选择藏着人生岔路口
去年帮亲戚家孩子看志愿,那孩子信誓旦旦要学"国际经济与贸易"具体学什么却说"就是当大老板"这种糊涂账每年都在上演。
1.把专业名称翻译成人话。比如"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"听着高大上,其实一半课程在学编程,另一半学怎么用Excel做报表。
2.家里没矿的慎选基础学科。数学物理这些专业不是不能选,但要提前想好是走科研路线还是转行,前者需要读研读博,后者得自学实用技能。
3.新兴专业要查师资力量。有些学校跟风开人工智能专业,结果授课老师是原来教计算机基础的,教材用的还是三年前的版本。
地域因素比想象中重要
在阜宁生活惯的孩子,填报志愿时往往忽略地域差异,等到了学校才发现气候饮食都是坎。
1.北方孩子去南方要查清楚"南天"孩子可能想象不到,广东有些学校宿舍墙壁三月能渗出水珠,被子永远潮乎乎的。
2.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实习机会差两档。学传媒的去北京上海能蹭到剧组实习,在三四线城市可能连像样的广告公司都找不到。
3.交通成本要算四年总账。东北读书的阜宁孩子,每年寒暑假光路费就要多花两千,更别说节假日回家看到同学票圈聚餐的酸楚。
招生章程里藏着魔鬼细节
很多家长翻烂了志愿书却懒得看招生章程,这就好比买房不看合同附件。
1.单科成绩要求会坑人。某年有考生总分够上外语学院,却因英语单科差2分被退档,这种规定都白纸黑字写在章程里。
2.专业级差是隐形陷阱。有些学校第二志愿专业要扣3-5分再排队,把热门专业放第二志愿等于浪费一个名额。
3.体检标准别想当然。轻度色弱报化学专业可能被拒,但报计算机就没事,具体限制要看专业备注栏。
平行志愿不是万能保险箱
自从实行平行志愿,很多家长觉得"有六个机会随便填"这种想法比炒股满仓还危险。
1.投档比例决定风险值。按1:1.05投档的学校,总有5%考生要被退档,分数擦线的尽量避开这类学校。
2.专业不服从调剂的风险。见过太多考生非某专业不读,结果被退档后直接滑到二本批次,不如先上车再考虑转专业。
3.征集志愿是最后逃生舱。每年都有学校补录时降分,但剩的多是土木工程这类专业,提前了解哪些学校常补录能多个后路。
过来人的血泪经验值钱
去年有位家长得意地说给孩子报了"情报与档案管理""在图书馆工作清闲"完全不知道这专业现在主打大数据分析。
1.找目标学校的学长姐聊天。他们能告诉你哪个教授爱挂人,宿舍有没有独立卫浴,这些信息比官网招生简章实在得多。
2.专业就业率要看细分方向。计算机专业平均就业率高,但要是选了虚拟现实这种小众方向,可能还不如会计专业好找工作。
3.家庭人脉要用在刀刃上。家里有医院关系的,孩子读个普通医学院可能比顶尖理工大学发展更好,现实就是这么骨感。
志愿表是张人生预订单
填志愿那几天总能看到家长吵得面红耳赤,孩子躲在角落刷手机。其实这张表格既不是彩票也不是卖身契,它只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个。有人去了第三志愿却遇到改变一生的导师,有人压线进名校却浑噩度日。
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我们去了哪所学校,而是我们如何度过在校的每一天。阜宁的孩子们带着这片土地的踏实劲儿,不管去哪都能走出自己的路。那些在志愿填报季辗转难眠的夜晚,多年后回头看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粒小石子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