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志愿填报系统前反复纠结,高考志愿者有什么忌讳这件事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。有人因为乱填志愿和理想专业擦肩而过,也有人盲目冲高分院校结果调剂到冷门系。我们今天聊的就是那些藏在志愿表背后的隐形陷阱,有些错误犯过一次就再没机会重来。
志愿填报的本质是拿分数换未来,但多数人只会算加法不会做减法
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代价
1.计算机金融年年火爆,分数线水涨船高。去年某省考生扎堆填报人工智能专业,导致该专业录取线比同校其他工科高出40分,这些分数本可以去更好的学校
2.热门专业不等于适合的专业,性格内向的人硬要学市场营销,看见数字就头疼的偏选会计,工作后每天都是煎熬
3.行业风口五年一变,现在火爆的专业毕业时可能人才饱和。十年前建筑专业录取分比现在计算机还高,如今很多设计院在裁员降薪
忽略招生章程的严重后果
1.某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注明不招色盲考生,每年都有体检不合格被退档的案例。这种技术性失误完全可以避免
2.部分院校专业有单科分数要求,比如外语类可能限制英语最低分,理工科要求数学物理分数
3.提前批院校通常需要额外政审或体能测试,错过这些特殊要求等于白填志愿
地域偏见制造的困局
1.非北上广深不去的执念让很多人浪费分数。同样分数在二线城市能读985,在一线可能只能选普通一本
2.过度担心离家远其实没必要。现在高铁飞机都很方便,很多学生毕业后反而留在求学城市工作
3.某些专业在特定地域有集聚效应,比如航天专业去哈尔滨西安,海洋科学去青岛厦门更有发展空间
平行志愿的认知误区
1.冲稳保不是随便填的。冲的学校要有30%把握,稳的学校要80%把握,保底校必须确保100%能进
2.很多人前几个志愿全填同一层次学校,这样很容易整体滑档。志愿表要有明显的分数梯度
3.专业服从调剂是个双刃剑。不服从可能退档,服从又可能被分到完全不想学的专业,这个要提前想清楚
家长过度干预的恶果
1.父母那个年代的就业经验和现在完全不同。他们眼中的铁饭碗很多已经在消失边缘
2.强行要求子女继承衣钵可能酿成悲剧。医生教师家庭的孩子未必适合同样职业
3.最了解学生特点的其实是高中老师,他们见过上百届学生的成长轨迹,比家长更清楚哪些专业适合
最可怕的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,查三天学校资料不如认真做一次职业性格测试
数据依赖症的陷阱
1.单纯对比历年分数线很危险。去年录取分低可能是因为扩招,今年可能突然回调
2.不要轻信所谓大数据推荐。某些APP的算法只会推荐给它们返佣高的学校
3.真正有用的数据是专业就业报告和培养方案,这些在学校官网都能查到
复读情结要不得
1.抱着大不了复读的心态填志愿,结果往往既没考上理想学校又耽误一年
2.真正适合复读的是那些发挥严重失常的学生,正常水平的学生再来一年提升有限
3.很多单位招聘时对往届生有隐形歧视,特别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
关于高考志愿者有什么忌讳这件事,说到底是要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平衡点。分数不会说谎,但志愿表会说谎。那些看起来美好的选择背后,可能藏着我们尚未察觉的风险。最好的志愿填报是让每个分数都找到它该去的地方,既不要委屈了寒窗苦读的分数,也不要勉强自己去够够不着的树枝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