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六月总有一群人在纸上写写画画,把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的命运交给几十个方格子。高考m志愿怎么填写这件事,说难不难,说简单又总让人辗转反侧。那些密密麻麻的院校代码像暗号,分数线像跳高杆,我们站在起跑线上反复丈量自己能够到哪一根。
真正的好志愿是垫垫脚能够到的果子,不是挂在树梢的月亮
分数之外的东西
1.排名的游戏规则比分数更诚实。知道自己在全省的站位,比盯着卷面分数有用得多。去年580分能去的学校,今年可能连门槛都摸不到。省考试院发的小册子里藏着金矿,那里有三年录取最低排名。
2.分数线会骗人。某校突然比前年低了三十分,可能是新开了冷门专业拉低整体水平。把学校所有专业录取线摊开看,找到中间值才靠谱。
3.换算器是把双刃剑。各种小程序能预测录取概率,但算法不知道今年有没有学校突然扩招。机器算完,我们还得手动核对最近三年趋势。
城市、学校、专业的三角恋
1.北京上海的二本可能比外地一本更抢手。大城市实习机会像便利店,转角就能遇到。但分数相同的省重点大学,实验室设备可能比一线城市普通高校更新。
2.专业名称会变魔术。"信息与计算科学"听着像计算机系,实际是数学专业穿马甲。培养方案藏在官网角落,下载下来看看要学多少门物理课。
3.转专业比想象中难。听着"校后可以申请转热门专业"承诺,最好查查该专业去年接收转学生人数。某些学校转专业考试难度不亚于考研。
志愿表的排列组合
1.冲稳保不是三等分。前三个志愿可以全是冒险选项,中间五个放匹配度高的,最后必须有两个绝对能接住的保底选择。梯度要像下楼梯,不能有断层。
2.专业调剂按钮像赌局。勾选可能被分到冷门专业,不勾可能直接滑档。看看这个学校最差的专业我们能不能接受。
3.代码比名字重要。每年都有人把"xx大学(中外合作)"和本部代码填反。系统只认数字,写错一个号就是别人的大学。
那些容易摔跤的坑
1.提前批可能是弯路。军校警校有体能检测,公费师范生要签服务协议。特殊类型招生像带锁的门,进去前先看清钥匙长什么样。
2.分校与本部隔着一个银河。某985大学异地分校的毕业证确实不带分校字样,但企业HR都知道区别。校区位置直接影响实习通勤时间。
3.专业级差像隐形陷阱。某些学校第二志愿专业要扣减分数再排序,把最想去的专业放第二位可能等于白填。
过来人的血泪经验
1.招生电话永远忙音。高校咨询会上穿正装的工作人员,可能还没大四学生了解专业细节。找在校生打听宿舍有没有空调,比问就业率实在。
2.父母的经验会过期。二十年前的会计专业和现在的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。新兴专业像人工智能,连大学老师都在摸索着教。
3.录取通知书不是终点。填志愿时的"将就"变成大学四年的""选的学校会放大所有缺点。
志愿表是写给未来自己的情书,不能全由别人代笔
六月阳光晒烫了志愿表,那些被铅笔改过无数次的代码最终会变成宿舍钥匙。没有完美无缺的选择,只有愿赌服输的勇气。分数框住的只是起点,真正的人生从收到录取短信那刻才刚开始铺展。我们都会去往该去的地方,遇见注定要遇见的人,填志愿不过是给命运递了个引子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