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这个时候都有很多家长和学生问我高考志愿边老师怎么填写,其实这事儿说难也不难,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,希望能给正在纠结的同学们一点启发。
填志愿不是简单的分数匹配游戏,而是要把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生规划装进几十个方框里,这事儿确实需要好好琢磨。

#别急着翻开那本厚厚的志愿指南
1.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分数线一公布,全家老小抱着志愿书开始疯狂划线。分数够得上的学校全勾出来,然后按往年录取线从高到低排。这种做法不能说错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真正的好志愿应该像量身定做的衣服,要考虑身材特点和个人喜好。
2.有个学生去年考了620分,按照常规操作应该报个985院校的中等专业。但他特别喜欢动物医学,最后选了农业类211的王牌专业。现在每天乐呵呵地给兔子打针,比那些为了名校光环硬着头皮学金融的同学开心多了。
3.建议先把所有资料放一边,找张白纸写下三个问题:我擅长什么?我对什么感兴趣?我愿意为什么事情熬夜不觉得累?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任何专家的建议都管用。
#那些年我们一起踩过的坑
1.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是个经典陷阱。十年前土木工程火得一塌糊涂,现在呢?四年前金融专业录取线居高不下,这两年券商裁员的消息没少看吧。
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适不适合。
2.过分看重学校排名也是常见误区。某些综合排名一般的学校,在特定领域可能是隐藏的王者。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,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,在业内都是顶尖水平。
3.忽视地域因素会带来意外惊喜或惊吓。南方同学去东北读书发现冬天水管真的会冻裂,北方同学在广州体会到了回南天内裤晒不干的忧伤。气候、饮食、方言这些细节往往能决定四年生活的幸福指数。
#实操环节的小窍门
1.平行志愿要拉开梯度,但别太机械。前两个可以冲一冲,中间三个稳一稳,最后两个保一保是老生常谈。关键是"冲"要有道理,去年有个学生压线进了北大医学部,是因为他研究了五年数据发现该专业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个小年。
2.专业调剂按钮不是洪水猛兽。如果特别在意学校平台,勾选调剂可能多一次机会。但要做好心理准备,说不定会被分到哲学系研究亚里士多德。有学生去年被调剂到冷门专业,入学后通过转专业考试去了心仪的院系。
3.提前批像超市的特价区,看着划算但未必需要。公费师范生、军校生这些特殊类型招生确实能解决就业问题,但要确认自己受得了相应约束。有个艺术生为了提前批选了文物修复专业,现在每天对着青铜器发呆想念她的油画笔。
#家长最容易犯的错
1.把子女志愿当成自己的第二人生。父母当年没考上医学院,现在非要孩子学临床医学。这种剧情每年都在上演,结果往往是孩子在解剖课上晕过去三次。
2.过分依赖各种志愿填报软件。大数据分析确实有参考价值,但机器不知道你家孩子看到数字就头疼,也不知道他偷偷写了三十万字网络小说。
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人而不是算法。
3.把亲戚朋友的建议当圣旨。七大姑说会计稳定,八大姨说当老师有寒暑假,邻居张叔叔说现在程序员最吃香。这些信息可以听,但决定权还是应该交给每天要坐在教室里的那个人。
#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相
1.大学转专业没有想象中困难。很多高校都放宽了转专业限制,有些甚至允许"零门槛"。入学后保持好成绩,转到心仪专业的成功率其实不低。
2.双学位和辅修能打开新世界。对某个专业感兴趣但分数不够?可以考虑先进入该校其他专业,再通过辅修方式接触相关课程。有学生主修统计辅修金融,毕业时两份offer随便挑。
3.考研跨考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。本科专业不理想不必太焦虑,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通过考研转换赛道。中文系考法律硕士,物理系转计算机,这些操作在考研圈里都是常规操作。
志愿填报这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。我们收集信息,听取建议,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。
那个在深夜里让你心跳加速的选择,可能比所有理性分析都更接近正确答案。希望等到录取通知书到手那天,我们不仅能笑着说考上了,更能笑着说选对了。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