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志愿去了哪里

konglu 高考7字数 973阅读3分14秒阅读模式

那年夏天填完志愿表后,很多人再没翻开过那张纸。高考志愿去了哪里?有人说是被风吹走的蒲公英,有人觉得是抽屉里发黄的旧文件。
那些勾选的方框里,藏着的不仅是学校代码,还有我们没敢说出口的人生预案

高考志愿去了哪里

志愿表的三种漂流方式

1. 被修改的初心

父母把师范专业悄悄挪到第一栏时,钢笔水晕染了原来的计算机专业。我们总在某个深夜想起,那个被覆盖的志愿才是心脏真正跳动过的方向。

2. 被分数劫持的选择

差三分够到临床医学的分数线,于是护理学成了“差不多的替代品”。录取通知书上的专业名称,有时候只是我们向现实妥协的临时收据。

3. 被误解的冷门

考古学在亲戚嘴里变成“以后帮工地看骨头”,哲学系被调侃成“学怎么吵架”。那些真正有趣的领域,往往死在别人缺乏想象力的评价里。

平行志愿里的暗流

填报系统里拖动院校排序的手指,其实在给不同版本的自己投票。我们把最想去的学校藏在第三志愿,因为听说“放太前会被调剂”;把保底院校塞在末尾,像在行李箱底层压了件旧衣服。

录取结果揭晓那天,有人发现第六志愿的学校比第一志愿排名更高。那些精心设计的填报策略,在招生办的电脑程序面前,不过是一串会被重新洗牌的扑克。

专业名称的文字游戏

生物医学工程不是当医生的,信息资源管理也不是修电脑的。很多专业带着迷惑性的标签,等我们大二才发现要学五年化学,或者天天对着电路板焊零件。

那些招生简章里光鲜的就业率数字,很少注明“含超市收银员岗位”。选专业像在拆盲盒,只不过要用四年青春买单。

复读生的二次选择

查完分数就撕掉志愿表的人,在补习班遇到了同样不甘心的同伴。有人第二年去了心心念念的美院,也有人发现第二次高考的分数,只够去年嫌弃的保底院校。

时间从来不等犹豫的人。七月填志愿时觉得“随便哪个大学都行”,九月看到别人朋友圈的校门照片,喉咙里突然长出一根刺。

被调剂者的奇幻漂流

服从调剂选项像张没有金额的支票,最后可能兑换到畜牧专业或者小语种。我们安慰自己“先进好学校再说”,结果转专业考试那天,发现名额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。

有些人在不喜欢的专业里泡了四年,毕业时已经忘记当初为什么痛苦。就像被冲上岸的鱼,久了也觉得沙子里挺舒服。

那些年我们交上去的志愿表,其实交出去的是对未知世界的试探性触摸。有人按规划走到了终点站,更多的人在途中转车去了意想不到的月台。志愿填报像场没有彩排的演出,但散场时才发现,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在节目单上。
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xp0123456789@qq.com删除

konglu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16日 17:30:0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jzikao.com/16227.html